伏羲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他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們走出了鴻蒙未啟的混沌,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為紀念和彰顯他的功績,后人在伏羲臺修建了伏羲廟,并舉辦一年一度的伏羲祭祀活動。
祭祀伏羲活動始于三黃五帝的帝嚳時期(約公元前2436年),盛起于唐宋元,明清達至鼎盛。歷代朝廷頒發(fā)祭文,府縣承辦。祭祀形式有三種:御祭、官祭、民祭。改革開放后,新樂市政府為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積極謀劃,于上世紀末開始恢復祭祀伏羲大典活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程序。參與人員除本省和鄰省的群眾香客外,還有香港、澳門、臺灣同胞以及日本、韓國、法國、美國等國外友人。
祭祀伏羲活動與集市類的廟會祭祀形式有根本區(qū)別,是人們不忘始祖,紀念和彰顯伏羲功績的重要表示形式,是大家所認可、檔次最高的聯(lián)合空間。其主要價值:1、保留了全國和世界華人不忘始祖,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民族祭祀文化,是研究伏羲文化和人們世界觀及生活狀況的重要依據(jù)。在民俗研究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2、促進了伏羲文化的相傳。3、使許多民間組織得到發(fā)展。4、保留了許多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活動、原生態(tài)的手工技藝。傳承了傳統(tǒng)的表演藝術,不僅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有著重要作用,還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5、祭祀伏羲中的香會是群眾性自娛自樂的活動組織,有一定的凝聚力,能增強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能營造安定祥和的氛圍,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作用。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