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據(jù)老藝人代代相傳,紅燈藝人貢唐王為師祖,相傳當(dāng)年唐王李世民前線慘敗,退守谷河南岸的項延城,采納了謀士的意見,利用當(dāng)?shù)赝鏌舻牧?xí)俗,和大臣們換上百姓的服裝,由唐王扮演紅燈的傘把,大臣們敲鑼打鼓,大搖大擺出城玩燈,成功逃出亂軍的包圍。后來,唐王做了皇帝,封玩紅燈的“傘把”為“燈主”,特賜黃馬褂,到哪里玩燈,都被尊為“上藝”,“紅燈傘”可以放到堂屋當(dāng)中“敬著”,藝人可以在堂屋里吃飯。在舊社會,一般的“戲子”沒有這個待遇,這就是淮河阜南沿岸玩“紅燈”的藝人把唐明皇敬為“師祖”的緣故。
紅燈舞一般由9人組成,傘把手持紅燈傘,指揮并帶領(lǐng)隊員變換隊形,掌握節(jié)奏;四個蠟花,皆為旦角扮像,左手拿手帕,右手持彩扇;隨著鏗鏘鑼鼓翩翩起舞;兩個挎鼓,皆為丑角扮像,身背花鼓,兩手均持鼓棒,邊舞邊敲鼓。紅燈舞表演樸實自然,說唱幽默、恢諧,用鑼鼓伴奏,演員們踩著鑼鼓點翩翩起舞,鑼鼓一停,便即興演唱或望風(fēng)說柳或托物言志或借景唱情,具有強(qiáng)烈的生活氣息。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