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民眾那個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民間生活中,原是剪出花草魚蟲,作為繡花衣、枕頭頂、都堵、鞋臉兒等的花樣兒,既有實用價值,又能增加美感;貼在窗格、墻壁等處剪紙,主要是想美化房屋,營造喜慶吉祥氣氛,表現(xiàn)作者的藝術水平和審美情趣。
復興區(qū)民間剪紙屬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形式之一,其代表性傳承人有閆飛、王秀梅等人,她們的剪紙作品無論是多么復雜的圖案,多么大的畫幅,全是一把剪刀剪制而成的,從不用刀刻,小幅的剪紙可以坐下剪制,特大幅剪紙要站立剪制,技法簡便易于掌握,雖是就一把剪刀和紅紙,卻能剪出栩栩如生、生動感人,特別令人喜愛。她們的剪紙作品表現(xiàn)力極強,細可如春蠶吐絲,粗可如大筆揮墨,有其他藝術門類不可代替的特性。
傳承人代表閆飛、王秀梅二人的剪紙技法獨特,內容廣泛既傳承了民族文化內涵和傳統(tǒng)技法,又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形成了復興區(qū)民間剪紙流派,成為冀南大地剪紙藝術的一支奇葩。
閆飛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有:《二十四式簡易太極拳》《富貴牡丹》《四君子》、《龍降福地》《鳥語花香》《十二生肖》、《仕女圖》、民間故事《王郎子傳說》成語典故《胡服騎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竊符救趙》、《邯鄲學步》、《梅開二度》、《黃粱美夢》、《邯鄲學步故事》等。
王秀梅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品有:《成語典故》130余幅;《雙龍申奧圖》被北京奧組委收藏;《365個!犯W指鳟,作品呈圓形直徑1米多;窗花數(shù)千只《蝴蝶》不重樣;《福、祿、康、寧、壽、喜》、《四季平安》、《花好月圓》《男耕女織》《八仙圖》《十二仕女圖》《二十四孝》等。
經過多年來的積極傳承精心輔導,她們培養(yǎng)了一大批民間剪紙藝術人才,有的考入了美術院校,有的走向文化藝術工作崗位,在發(fā)揮剪紙藝術的作用;她們的學生剪紙作品,也多次在國家、省、市參加展覽并多次獲獎,深得群眾喜愛。王秀梅的弟子和學生作品也多次在省、市級各種藝術展覽中屢獲獎項。
閆飛、王秀梅創(chuàng)作的作品來源于生活,貼近于生活,在生活中起到了美化環(huán)境、愉悅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她們的作品作為傳播華夏文明和友好的使者被外國友人收藏和購買。
如今,掌握民間剪紙技藝的人越來越少,搶救民間剪紙這一民族瑰寶,人類智慧的結晶、珍貴的文化遺產,已刻不容緩。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