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泉的傳說
九十九泉位于卓資縣境內(nèi),高踞于陰山之巔。陰山峰巒疊嶂,崢嶸雄峻,蜿蜒于內(nèi)蒙古中部。它橫貫東西,北連茫無邊際的科布爾草原,南臨奔騰萬里的滔滔黃河。九十九泉“草木茂盛多禽獸”,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苑囿。傳說這里曾是女媧造人的地方。被稱為九十九泉的九十九個湖泊,就是女媧當(dāng)年挖土捏人留下的土坑。這九十九泉位于陰山之巔,恰似山頂上錯落有致的九十九個天池,無比神秘,無比清涼,成了一些君王的避暑勝地。
相傳,來這里觀光避暑的第一位皇帝就是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他是拓跋鮮卑部一個年輕有為的君王,出生在今涼城縣岱海(古之參合陂)北岸,稱代王,建都于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之定襄盛樂)。同年四月,改稱魏王。稱王這年他只有16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乳臭未干的少年,卻胸懷大志,趁前秦覆滅、北方混亂之機(jī),在賢臣們的輔佐下收集舊部,橫刀立馬縱橫沙場,征戰(zhàn)于陰山南北,殪劉顯,屠衛(wèi)展,平慕容,定中廈,經(jīng)過十幾年的征戰(zhàn),終于統(tǒng)一了廣大的北方地區(qū),于公元396年在定襄盛樂建天子號,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遂稱皇帝,建立北魏政權(quán)。
公元406年農(nóng)歷八月,拓跋珪從平城出發(fā)北巡,行幸豺山宮,遂至青牛山,然后西登武要北原,飽覽了九十九泉的秀美風(fēng)光。臨走時,他還頒旨讓部下在這里建造石亭一座,亭內(nèi)立碑,銘名“九十九泉”。
九十九泉接待過北方民族好幾個朝代的君王,其中有元太宗窩闊臺。他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第三個兒子,跟隨成吉思汗伐金朝,定西域,攻城掠地戰(zhàn)功顯赫。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駕崩,傳位于他。窩闊臺即位之時,正是向金國大舉用兵之際。據(jù)《元史》記載:公元1231年夏,窩闊臺避暑于九十九泉,命拖雷出師寶雞……由于窩闊臺的大帳設(shè)在這里,九十九泉便成了軍事指揮中心。窩闊臺是個賢明的君主,他先禮后兵,曾派使臣窩楞其爾貝南下和談,勸說金國投降。金國大將依拉布哈不但不講和,還扣押了使臣,并利用偶然的一個機(jī)會攻破了慶陽重圍,于是氣焰更加囂張,放回窩楞其爾貝,并讓他帶話給窩闊臺:“我金朝兵馬嚴(yán)陣以待,若有膽量,可前來決戰(zhàn)”。窩闊臺一聽大怒,點(diǎn)起大軍向金國挺進(jìn),一路上過關(guān)斬將,連克六十多處要塞,直搗鳳翔府,迫使金國投降。因為九十九泉是指揮作戰(zhàn)的中心,一道道旨令從這里發(fā)出,同時一份份捷報傳到這里來,所以,它的名氣也就更大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