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縣的“龍母節(jié)”是壯族最早的“母親節(jié)”。上林縣塘紅鄉(xiāng)石門龍母文化是珠江流域龍母文化和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的源頭。
相傳在原始社會晚期,塘紅鄉(xiāng)石門村有一個窮苦的寡婦,無兒無女,孤苦零丁。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時有一條小蛇游進她水桶來。她忙將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哪知那條小蛇三番五次地游進她水桶來,她只得挑回家,養(yǎng)在水缸中。當她孤獨愁悶的時候,小蛇很懂人意,總繞在她腳下,親熱得象她兒子。一次,她正在切豬菜,小蛇一邊在旁邊玩,一邊用尾巴幫她把散出去的豬菜掃回來,寡婦一不小心就將小蛇的尾巴砍斷了。從此,她叫小蛇做特掘(“特”壯話指未婚的男子,“掘”指沒有尾巴)當作兒子來疼愛他。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特掘”漸漸長大,長得同樁柱子一般粗了,他先是到村前的水塘里,然后到石南海里生活。他看見“母親”生活得太清苦,便從石南海里打魚回來贍養(yǎng)他“母親”。后來寡婦死了,“特掘”往北方飛去,一個時辰后他刮回一個紅棺材,收殮好“母親”,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雷電交加,“特掘”隨風把棺材送上石門村后面的一座高山上的山洞里,掛在山洞前上方的峭壁上。因為寡婦死的那天是農(nóng)歷的三月三,所以在石門,每年的三月三都會有一陣風刮回來,相傳是“特掘”回來給他母親掃墓了。后來,人們把葬“持掘”“母親”的那座山叫“岜仙”,那個山洞叫“敢仙”。人們也自發(fā)從山腳修起一條石階路到山洞里,并在山洞里設了“特掘”和他“母親”的神壇,每逢初一十五都來朝拜,求雨乞福,每求必應。因為“特掘”在人世問的時候愛吃他“母親”做的糯米飯,為了紀念“特掘”,所以當?shù)厝硕及凑铡疤鼐颉鄙砩系幕y做成了“五色飯”。
后來,人們就把特掘一直生活的那個湖叫“石南海”,把特掘的養(yǎng)母稱之“龍母”。龍母于農(nóng)歷三月初二去世,特掘于三月初三下葬龍母,因此,每年的“三月三”,人們都會在石南海邊舉行盛大的祭拜龍母活動,于是,“三月三”最終成為了原南越民族(壯族、侗族等的先祖)共同的節(jié)日。1984年,中央民委在討論廣西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時,專家組組長、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就代表專家提議,廣西的“三月三”源于上林的龍母文化,也就是石門的龍母文化。這樣的文化也先后往北邊的紅水河、南邊的環(huán)大明山地區(qū)傳播,最終影響了整個珠江流域和環(huán)大明山地區(qū)。特掘后來以“真武神”等形象出現(xiàn),成為整個紅水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守護神!褒埬腹(jié)”傳承的是龍母仁慈、善良、博愛及龍?zhí)鼐蛑鲌D報、樂善好施、孝敬父母的故事,記載了上林壯族人民自古至今對善、孝兩大傳統(tǒng)美德的不懈追求。
信息來源:上林旅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