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曲,也稱“小曲”。是清代初葉流傳于山東淄川一帶,聯(lián)綴曲牌述演故事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其影響并不廣遠,幸清康熙時文學家蒲松齡著有俚曲十四種傳世,得窺其風貌,即《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后改稱《磨難曲》)、《增補幸云曲》(各2冊)等。此外,80年代初,又有《張古董借妻》、《寡婦難》、《海喝卷》等當?shù)亓鱾鞯膫鹘y(tǒng)俚曲被發(fā)現(xiàn),說明蒲氏確系摹擬民間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蒲氏所用曲牌共53支,多已失傳,現(xiàn)僅存[耍孩兒]、[玉蛾郎]、[銀紐絲]、[房四娘]、[憨頭郎]、[太平年]、[疊斷橋]、[呀呀油]、[哭皇天]、[黃鶯兒]、[跌落金錢]等10余支。
俚曲早期演唱情況,據(jù)傳為自彈三弦說唱,后期才加琵琶、四胡、竹笛、二胡伴奏,F(xiàn)俚曲瀕于絕響,淄博市已整理出《磨難曲》中《曠野逢仙》一段演唱。
信息來源:山東省情網(wǎng)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