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也叫“臨清小調”,是臨清的一種傳統(tǒng)小調。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建國后由省和縣文化部門對小調講行挖掘整理,并改名為“琴曲”。
建國后,琴曲發(fā)展很快。1958年中央民族樂團曾來臨清,搜集了大量的琴曲資料。當時臨清松林區(qū)文工團曾根據“琴曲”改編了很多演唱曲目,如:《紅姑娘》、《懶老婆》等。山東省藝術研究所張軍還將琴曲《吳塌拉扛活》整理改編后發(fā)表在當時的《曲藝》刊物上。
“臨清琴曲”和“臨清時調”同出于一個故鄉(xiāng),有許多曲牌相同,但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不同。前者重在唱,后者演唱并重,又進而發(fā)展成戲劇型。另外,琴曲不采用打擊樂,因此有別于山東一帶的其它曲種,如:漁鼓類的弦小鼓、小鼓、三弦平調、山東落子等,使琴曲以高雅文靜稱著于北方藝林。
近年來,在石槽鄉(xiāng)、松林鎮(zhèn)一帶的不少村莊又恢復成立了“小調會”(即琴曲),在逢年過節(jié)或大型市場交易會上進行演唱。
信息來源:山東省情網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