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市北周卦亂彈是民間戲曲稀有劇種之一。據(jù)《石家莊地區(qū)戲曲資料匯編》載,亂彈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傳入,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了。自清道光五年(1825)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除藁城市北周卦亂彈同樂會及南大章等八個村有亂彈戲班外,晉縣、元氏、高邑、贊皇等縣都有戲班。
亂彈戲大致分兩路,即東路亂彈和西路亂彈。北周卦亂彈屬西路亂彈。亂彈系多聲腔劇種。其唱腔基本保持著清代的音調(diào),演唱以亂彈腔為主。亂彈的男女聲腔均為真聲咬字而假聲托腔,十分強調(diào)力度。特別是旦角唱腔,除音調(diào)較高外,假聲時常帶“吼”出的喉音,為亂彈的重要特征之一。亂彈的唱詞為上下句結(jié)構(gòu),以七言和十言為基本句式。亂彈的行當(dāng)亦分生旦凈末丑五大行。亂彈劇目不下200余出,袍帶戲占大多數(shù)。如《棋盤會》、《鑾天帶》、《走馬薦諸葛》等140余出。
藁城市北周卦亂彈久負盛名,素有“亂彈之鄉(xiāng)”之稱。清咸豐四年(1854)建立了亂彈同樂會,每年冬、春兩季為演出旺季。1949年,藁城縣政府以北周卦村戲班骨干為主成立了縣亂彈劇團。1955年改為藁城縣亂彈劇團,成為石家莊專區(qū)該劇種唯一的專業(yè)藝術(shù)團體。1960年,藁、欒、無三縣合一,全團人員下放到系井農(nóng)場勞動。1961年,劇團解散,藝術(shù)骨干重回故土,成立了北周卦亂彈劇團!拔母铩逼陂g,亂彈禁演。1976年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北周卦亂彈重整旗鼓,現(xiàn)仍活躍于農(nóng)村舞臺。上演的劇目有120多出,劇目按年代劃分成系列,自周代始至明代終,可按年代整本大套系列演出,也可摘出其中一段演出折子戲,全以帝王將相為主角,別無其他劇目,實為獨特。主要保留劇目為《岳飛傳》、《烈火揚州》、《文天祥》、《劉?抽浴返40余出。
二百年來,亂彈以口傳手教為主要傳藝手段,全無曲譜、唱詞文字記錄,有的唱段已失傳或殘缺,是非常獨特和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