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昭平縣黃姚古鎮(zhèn),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半中元節(jié),天氣好的時候都在姚江舉行水上舞龍燈活動,這在我國可能是很少見的一種舞龍方式。黃姚人扎的龍與人們常見的旱龍不同,因為人和龍都在水面上舞,所以人和龍必須漂浮在水面上。龍頭像一間漂亮的小花房,扎著彩旗,龍門寫著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對聯(lián)。龍身至龍尾近百米長,是由一只只生柚子削去較尖的一面,挖開柚子芯,然后將柚子用麻繩串起來,在柚子上插上點燃的神香和紅燭,龍頭則用彩燈裝飾。
等到傍晚天黑以后,村頭的鑼鼓敲起來,慶祝的鞭炮聲響起來,年青的小伙子也舞起了獅子,鎮(zhèn)上男女老少紛紛往姚江邊走去,人越聚越多,在一番祭祖祈禱后,舞獅隊和鑼鼓隊登上了竹排,舞龍燈開始 了!一群光著臂膀,頭上扎著彩巾的壯漢們在鑼鼓和鞭炮聲的伴奏下,使勁地舞動著獅子,緊跟后面的河龍彩燈璀璨,長長的龍身燭光搖曳,香煙繚繞,活像一條蛟龍在水面上游動著,河岸上人聲鼎沸,將整條姚江都抬了起來。龍燈每游到一處碼頭和城門樓,都會響起一陣陣更加響亮的鞭炮聲,歡慶的人們將煙花射向空中,將點燃的鞭炮拋向姚江,華燈、燭光、煙花一起倒映在姚江的江面上,場面壯觀!
姚江上美麗的龍燈,裸露著胴體的壯漢那粗獷豪放的動作,河岸上俏麗的姑娘,還有坐在石拱橋上笑得合不攏嘴的老人和小孩……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娛樂方式,使人看后終生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