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縣位于魯西南,屬于蘇、魯、豫、皖交界地帶,秦時置縣,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燦爛的文化。
“擔經”是魯西南人民在廟會期間,根據當地習俗而形成的一種以娛神、娛人、教人、誦經為內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歷史上,成武縣多廟會,廟會上常有年邁的婦女,肩上挑著擔子,一頭是進香的香火,一頭為了平衡襯個東西,口中念念有詞。后來被改成擔子用一寸寬、五尺長的竹片制成,用布或絹制成蓮花盆、大鯉魚、花燈籠、花籃等飾物分襯兩頭,也有的用手托著蓮花盆,一手拿一把彩扇,邊舞邊唱小曲,以招來看客,向進香人化緣求善,這種活動就是“擔經”。
擔經伴隨著民間傳統(tǒng)廟會的產生和發(fā)展,具有宗教性特征。由擔經人和民間藝人繼承前人藝術,在綜合群眾實踐基礎上,通過流傳、加工、潤色,使其更具民間特色和鮮明的民間特征。擔經是一種表演藝術,它是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演唱的一些民歌、經歌、時令小調、戲曲、曲藝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特征。擔經人的表演邊唱邊舞,形成舞蹈藝術的特征。山東民歌《包楞調》出自擔經曲,其花腔俏麗潑辣,抒情句優(yōu)美流暢,具有民間花腔的藝術特征。
隨著一些傳統(tǒng)民俗及文化空間逐漸淡化,廟宇的減少,擔經人也越來越少,擔經表演藝術的活動陣地逐漸縮小,急需保護和傳承。
信息來源:菏澤市地方史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