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店龍船
羅店端午劃龍船習俗,明清以來盛行于羅店鎮(zhèn)。羅店,常受風雨之害,“賦稅尤重于旁邑”,鄉(xiāng)民出于對現(xiàn)實災難的恐懼和抵御,歲時節(jié)令多作避邪消災活動,史載:“五月五日以龍舟競渡,有戲舞、軍器、賽拳者……羅店此風最盛!
羅店端午劃龍船保持著江南古老的原始宗教等民俗形態(tài),同時也因人文環(huán)境的不盡相同,刻上了羅店鮮明的地方烙印,主要體現(xiàn)于祭祀儀式、船體裝飾、水上表演三個基本部分。
“劃龍船”以端午正日為始,通常進行五到七天,舉行立竿、出龍、點睛、接龍、送標、旺盆等聚祭共拜的祭祀儀式,并避忌婦女兒童,充滿神秘與圣潔的氣息,意在驅(qū)除“瘟疫病災”,使一方水土獲得潔凈。
羅店龍船的船體脫胎于本鄉(xiāng)“灘船”,小巧玲瓏,平底、昂首、翹尾,能在當?shù)厍郦M小的河道中靈活行駛。龍頭用整段樟木雕刻而成,藝術(shù)化為“鱷嘴、蝦眼、麒麟角、口含明珠,顎下長須飄拂、遍體鱗甲疊彩”;彩旗圖案“以象龍子,避蛟龍之害”,均為遠古“披發(fā)文身”習俗的延伸。船首的“臺角”本系真人童子表演,烙刻著明清羅店水上龍船的痕跡。
明代中葉,羅店已成享“金羅店”之譽的通商大邑,“劃龍船”崇神尊巫的初始意義,重心逐漸向“樂人”偏移,演繹為繁華市鎮(zhèn)強烈的世俗情態(tài),呈現(xiàn)出“輕競駛,重觀賞”的風格,匯聚了“打招”、“吹打”、戲曲、雕刻、織繡等眾多表演藝術(shù),有“水上行街”之稱,成為江浙滬龍船活動中獨樹一幟、特色鮮明的流派。
羅店古鎮(zhèn)歷經(jīng)外患戰(zhàn)亂,端午劃龍船習俗物去人非,記憶日漸淡薄。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羅店各界人士強烈呼吁下,當?shù)卣叨戎匾晫Α皠濤埓绷曀椎膿尵缺Wo,至今已成羅店古鎮(zhèn)的感情紐帶和文化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