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清醮相傳緣于600多年前建筑大鵬古城;大鵬所城史料載有劉起龍將軍(1772/1830)和賴恩爵將軍(1795/1849)率部,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三拜祭天后和每隔5年參加“打醮”活動。
大鵬所城地處廣東沿海,為抵抗倭寇,明洪武年間建成大鵬城,相傳當時建好開光(使用)前,北城門附近幾位子民忽然無疾亡故,牲畜發(fā)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建城的頭領馬上請來堪輿大師,認為北門是白虎門,開不得。除了堵上北門外,還請來道士“打醮”做法事。古時新安縣“打醮”大致兩種模式,一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儺”。二為感謝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大鵬所城歷為軍事要塞,戰(zhàn)事頻發(fā),大鵬清醮相當一段時期是為紀念陣亡將士和超渡海上罹難孤魂的“瘟醮”;后來太平盛世就做“太平清醮”。
大鵬清醮每5年正月做一次,每次7天,己舉辦近百次,直到解放后至1989年停止了40多年。1986年民間集資重建天后宮,大鵬清醮又開始舉辦,至2006年2月已舉辦了5屆,參加群眾每次數(shù)千人,影響及至周邊的市、縣、鎮(zhèn)、街道。
小小的大鵬所城在清代出了賴恩爵等10多個將軍。大鵬所城的軍士來自全國各地,語言、風俗、習慣各地不同,宗族信仰也百家百樣。佛家、道家、儒家有人崇拜,天后媽祖、城隍、關帝有人信仰。幾百年來盡管朝代不斷變更,社會制度屢屢更換,但大鵬所城人通過大鵬清醮這個民間盛大儀式,傳承道家“和”(和諧)、佛家“善”(施予)、儒家“忠和孝”、天后“同舟共濟、救死扶傷”等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
大鵬清醮對研究大鵬所城成為著名的“將軍城”及古代守城軍人“精神支柱”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太平清醮從制作“山大佬”、紙扎馬、龍、鶴、鳳等祭品,到整個拜祭、巡游、放生、吃齋過程和舉辦獨特的“將軍宴”,是典型的民間民俗活動,各項祭祀物品的寓意和文化形態(tài)豐富多彩,對研究地方風俗文化有一定的價值。大鵬清醮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幾百年來當?shù)厣鐣(wěn)定,人際和諧,從未發(fā)生姓氏宗族沖突和封建械斗。傳統(tǒng)的大鵬清醮,對今天發(fā)揚優(yōu)秀的民族美德,特別是祭典愛國將士英靈,激發(fā)群眾愛國主義精神,建設文明和諧社會,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賴恩爵(1795-1848),字簡廷,新安縣大鵬城(即現(xiàn)在深圳市大鵬新區(qū)大鵬所城賴府人),漢族客家人,祖籍永安縣(今廣東河源紫金縣)清乾隆年間出生于鵬城一個行伍世家,是賴氏“三代五將”之一。 賴恩爵(1795-1848),字簡廷,新安縣大鵬城(即現(xiàn)在深圳市龍崗區(qū)大鵬鎮(zhèn))人,漢族客家人。祖籍永安縣(今紫金縣)義容甘棠,為永安賴參廷九世孫。先祖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遷寶安大鵬古城烏涌村(今深...... 詳細>>>
劉起龍(1772—1830),字振升,小名阿十,新安縣大鵬城(今龍崗區(qū)大鵬鎮(zhèn))人。家境貧寒,行伍出身,生得壯實魁梧。熟知水性,駕舟操櫓使舵,無不精通,航行海上如履平地,水路風向暗礁淺灘,無不了如指掌。早年在大鵬營從軍。清嘉慶八年(1803年)授平海營右哨把總,后任香山協(xié)千總。嘉慶十五年,隨提督童鎮(zhèn)為首圍攻海盜鄔石二于儋州新英外洋,生擒鄔石二,誅殺鄔石大、鄔石三,俘獲戰(zhàn)船18艘,海盜382人。戰(zhàn)斗中......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