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家棍系俞大猷以太祖拳和荊楚劍技為基礎提煉而成,屬少林武術系列。俞大猷少年時棄文從武,跟從著名俠士李良欽學“荊楚長劍”;得趙宋宗室趙本學(時泉州著名軍事家、武術家)以《易》衍兵、奇正之術等嫡傳;在此基礎上,俞大猷又在幾十年的抗倭實戰(zhàn)中,不斷總結,創(chuàng)造出一套適于實戰(zhàn)的俞家棍法,并使其日臻完善,在抗倭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俞大猷還總結了俞家棍的理論編著成《劍經》,成為明軍權威教科書及民間拳師珍藏武典。
俞家棍俗稱單頭棍,具有帶棒兼槍的技法特色。主要由刺、敲、剃、劈、彈、攔、剪、揭、捧、掛、洗、壓、挑、帶、托、拔等三十六種棍法組成,其較突出的實用棍法有八剛、十二柔。俞家棍的技擊理論體系主要由動靜、剛柔、虛實,進退八個方面組成,實戰(zhàn)中以“制人而不制于人”為戰(zhàn)略指導方針;以“一打一揭”為核心;以“步步前進”為準則;以“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為基本法則;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講究以靜制動,以逸待勞、順勢借力、后發(fā)先至、虛實相兼、剛柔相濟、知己知彼、變化莫測,具有很強的實用技擊價值。俞家棍注重體用兼?zhèn),融健身、修身、實?zhàn)于一體,其快速兇猛的技法,精辟絕倫的技擊理論,受到歷代武術界人士的尊崇,視為武術之經典。此外,俞家棍動作樸實、陰陽互動、剛柔兼?zhèn)、靈活不滯,威武猛烈,具有很高的健身作用,并為現(xiàn)代棍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據(jù)載,俞大猷還將少林棍法回傳給嵩山少林寺,被稱為“少林俞家棍”收錄于《少林武術大全》。俞大猷的《劍經》是研究荊楚長劍、俞家棍法、“西棍”(我國有東槍西棍之妙傳)、俞家棍法西傳與少林棍法關系等方面的珍貴文獻。俞家棍作為一種中華武術,其影響不僅遍及國內,而且廣泛播撒到世界各地,對于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俞大猷 (念You)(1504-1580)漢族,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今洛江區(qū)河市鎮(zhèn))濠格頭村人,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儒將、武術家、詩人、兵器發(fā)明家,然而,他最主要的功績是領導抗倭戰(zhàn)爭。他歷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為囚徒”,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都督。本邑好友潘湖黃光升(明兵部侍郎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