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率軍驅(qū)逐了荷蘭殖民者,組織大批漢族軍民開拓臺灣,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為南明永歷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
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緒元年(1875),其間臺灣地區(qū)官方建立延平郡王祠堂祀奉鄭成功;隨后廈門也建立延平王祠堂。鄭成功在海峽兩岸享有極高的威望,臺灣有58座延平郡王祠。遐邇廣布,代代相傳。
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在今思明區(qū)內(nèi),有鄭成功操練水師、誓師東征的水操臺,有練兵的演武場、演武池,有屯兵的嘉興寨,有太平巖鄭成功讀書處,有先鋒營、洪本部、國姓井、延平公園、延平郡王祠等遺跡。特別是位于鴻山公園半山腰“嘉興古寨”景點內(nèi)的“滎陽通祠”(鄭氏祠堂),是與臺南“延平郡王祠”同時期設(shè)立的“郡王祠”舊址。
每年到春秋二季,或逢鄭成功生辰、逝世紀念日,或鄭成功建立思明州的時間,官方或民間都會有組織地祭祀鄭成功。同安、香港等地的鄭氏宗親都會來燒香祭拜。鄭成功信俗、祭典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lián)系海峽兩岸民眾的文化紐帶。
鄭成功,原名森、幼名福松,字大木,號明儼,南安石井人,明天啟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平戶市千里濱。父鄭芝龍,母日本長崎平戶市田川氏女。明崇禎三年(1603),成功7歲,自日本回安平(今晉江安海鎮(zhèn))求學(xué),取名森。 成功11歲時曾依塾師“灑掃應(yīng)對進退”為題作文,寫下“湯武之征誅,一灑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也”的驚人之句作應(yīng)對,其后苦讀經(jīng)史兵法,習(xí)練劍術(shù)騎射,15歲考中廩生,21歲入南......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