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送王船是閩臺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動,起于濱海漁村的“海醮”習俗。保留著比較濃厚的原生態(tài)形式! ¢}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保護神,而非“瘟神”。送王船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廈門送王船習俗以同安區(qū)西柯鎮(zhèn)呂厝村、海滄區(qū)鐘山村和湖里區(qū)鐘宅村三個地方的規(guī)模較大。2008年,同安區(qū)西柯鎮(zhèn)呂厝村所送的是第149任王爺,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詳細] |
![]() | 鄭成功率軍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組織大批漢族軍民開拓臺灣,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為南明永歷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緒元年(1875),其間臺灣地區(qū)官方建立延平郡王祠堂祀奉鄭成功;隨后廈門也建立延平王祠堂。鄭成功在海峽兩岸享有極高的威望,臺灣有58座延平郡王祠。遐邇廣布,代代相傳。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在今思明區(qū)內(nèi),有鄭成功操練水師、誓師東征的水操臺……[詳細] |
![]() | 疍民是獨特的社會群體,他們終年浮蕩江海,以舟為家,以漁為業(yè),隨處棲泊,逐潮往來。廈門疍民現(xiàn)集結于今思明區(qū)廈港街道,他們與其他地方來廈的漁民通過長期的磨合交融,創(chuàng)造了許多追求生活、發(fā)展生產(chǎn)、祈延生命、敬仰神靈的獨特風俗習慣。如婚俗,海上結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頭飾,頭上用紅紗線盤成煙筒箍;創(chuàng)建大釣艚漁船,成為閩南定型的捕魚船;疍民尊崇中華白海豚為媽祖魚和鎮(zhèn)港魚等![詳細] |
![]() | “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qū)一項重要的民間習俗,民間傳承約300年,尤以廈門為盛。每年中秋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舉行“中秋博餅”活動。它通過擲6個骰子的方式,獲得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6個等次,贏得大小不等的月餅。是一項高雅的節(jié)慶娛樂和帶有競技游戲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歷來為公眾所喜愛。……[詳細] |
![]() | 廈門方言講古,清代中葉就有了。即為用閩南方言(廈門話)說的說書。講古是平民百姓喜聞樂聽的口傳文學,它運用閩南話豐富詞匯,特有的韻律、諺語、俗話、掌故、歌謠等,談古論今,生動有趣,讓聽眾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閩南的歷史知識、風俗習慣和價值觀,頗受百姓歡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