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俚龍是流傳在青原區(qū)新圩鎮(zhèn)栗溪村的民間燈彩,始于元代,至今600余年。因其燈體是由1000多只篾箍連綴而成的,故而得名。
箍俚龍為九節(jié),無彩珠。其表演一般是“雙龍并進”,即兩條龍同時表演。各為九人,一人持龍頭,一人持龍尾,其余持龍身。出龍時,前面有牌燈、花燈、鯉魚燈等各種彩燈開路,伴有民間吹打樂。整個表演過程分巡場、咬尾、單穿花、雙穿花、擺字、繞柱、盤王七個花節(jié)。表演行進、穿花、繞柱時形似巨蟒,威武雄壯。表演盤王花節(jié)時,龍頭居中,龍身至龍尾盤結成一個大螺旋體,尤如蛇之歇息,只見龍身顫動,而不見表演者,每每到此,觀眾拍手叫絕,氣氛達到熱潮。
箍俚龍曾更名為“東方巨龍”。是因為1958年首次對其挖掘整理復排時,在傳統“天下太平”等擺字花節(jié)基礎上,嘗試擺出“東方巨龍”四字花節(jié)。因其符合箍俚龍身軀壯碩、氣勢非凡之特點,受到普遍認可,遂將其更名為“東方巨龍”。1984年,開展民舞普查、編撰《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時,吉安縣文化館出于對傳統的尊重和該龍燈的結構特點,依然采用其“箍俚龍”之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