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一般指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nèi)河上從事漁業(yè)或水上運輸?shù)木用,多以船為家;疍民雖在民族識別上被視為漢族一部分,但其有許多獨特的習俗,有別于當?shù)氐母V葑迦,是個相對獨立的族群。福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閩江下游和閩侯、寧德的部分港灣。福州的臺江三面臨江,古時許多地方還浸在水里,秦漢以后才慢慢浮出水面,因此區(qū)內(nèi)內(nèi)河縱橫,形成了如義洲、幫洲、瀛洲、鴨牳洲、后洲、巖楞洲、三縣洲、老藥洲、鰲峰洲等帶“洲”的地名。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歷史上疍民群體的繁多,江河文化的底蘊十分深厚。據(j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水上警方統(tǒng)計,臺江一帶疍民萬余戶,疍民達數(shù)萬人之多。
疍民以船為家,一般一船或兩三船為一戶,為了相互照應,他們把船連在一起,故稱他們的住所為連家船。疍民生活的空間只有連家船,除了以歌唱自娛外沒有任何娛樂可言,這也是疍民成為善于歌唱的群體的客觀原因。他們唱的歌被稱為閩江疍民漁歌(疍民盤詩),因常隔船對唱而得名,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他們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青年男女多在連家船之間通婚,婚禮也用歌唱來表達:“哥今和妹手牽手,邀妹過船心齊曉;日當江中討魚蝦,今夜同飲合歡酒!备V莜D民漁歌(疍民盤詩)是福州民間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內(nèi)容帶有濃厚的江河情調(diào)與福州鄉(xiāng)土韻味,其中已收集到的如疍民賀年歌、端午采蓮歌、十把竹篙、一粒橄欖等,都反映了疍民的獨特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具有很高的價值。
過去,疍民主要從事擺渡、捕撈和水上運輸,F(xiàn)閩江福州段建起了10多座新橋,臺江的東面水域又新增了閩江二橋、三橋、四橋,擺渡、捕撈和水上運輸已成歷史陳跡,疍民的水上生涯已畫上句號。在此情況下,黨和政府關心疍民,為他們在岸上建新村,讓他們上岸居住,在就業(yè)、子女上學等方面與岸上居民一視同仁,包括疍民漁歌(疍民盤詩)在內(nèi)的疍民的傳統(tǒng)文化正逐漸與岸上的漢文化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