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位于山西省北部,坐落在雁門關(guān)與外長城之間。它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喜樂”是流行于朔州一帶的民間歌舞曲藝形式。朔州“喜樂”最早是土著居民對付惡狼野獸的一種活動,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环N百姓對抗各種自然災(zāi)害的祭祀活動,唐宋時期成為禳神驅(qū)鬼還愿的祭祀活動,最終形成于清末。
傳統(tǒng)朔州喜樂活動沒有固定日期,而是按許愿人家所擇吉日而定。全部活動一般要進行三天,從第一天的晚上開始,到第三天的早上結(jié)束;顒訄龅囟嘣谔梦輧(nèi)的神龕前,或是房前的院子里;顒映绦蚩煞譃槲宕蟛糠郑骸罢埳瘛薄ⅰ按蛭迮、“觀壇”、“觀山”、“下后場”。其中“打五弄”和“下后場”的某些段落以舞蹈表演為主,其它部分主要是演唱。
朔州喜樂是融舞蹈、雜技、曲藝、民歌、戲曲于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shù),其表演形式主要是打、唱、舞。樂器和道具主要是扇鼓、四塊瓦、筷子、竹板、紙鞭、手絹等。其鼓點、音色、節(jié)奏別具一格,表演者邊演唱,邊搖鼓,邊舞扭,動作以扭為主,表情活潑。唱腔大部分是喜樂的傳統(tǒng)曲調(diào),如《哭孟姜》、《種洋煙》等,也吸收地方民歌和小演唱的曲牌,如【珍珠倒卷簾】、【小牧牛】等。耍鼓帶有雜技表演的特點,耍法有八九種,如“金絲纏腕”、“插花蓋頂”、“傳鼓”等。鼓點亦有八九種,如“打舞弄”、“耍紙鞭”等。
朔州喜樂是黃河系列文化與邊塞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古老儺文化的遺存,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影響,朔州喜樂的生存遭遇困境,搶救、保護工作十分緊迫。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