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地處浙江中部金華市轄區(qū),境內(nèi)有方巖山,是浙江著名民俗活動“方巖廟會”生發(fā)與活動地!胺綆r廟會”起源于當?shù)匕傩諏鷦t的民間信仰。北宋名臣胡則(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端拱二年(989年)中進士,爾后逮事三朝(太宗、真宗、仁宗),71歲時以兵部侍郎致仕。據(jù)《永康縣志》記載:“則嘗奏免衢婺身丁錢,民懷其德,戶立像祀之,在方巖者,賜額曰赫靈祠。”此后,胡則被百姓敬仰為神,稱“胡公大帝”。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三(胡則生日)至重陽節(jié)期間,方巖都要舉行盛大廟會,永康各地鄉(xiāng)民各自組織“羅漢隊”和“蚌殼舞”等民間文藝表演隊,上方巖朝拜“胡公”。1946年秋,永康城東7華里的高鎮(zhèn)村村民王春山等人,從“蚌殼舞”得到啟發(fā),制作“蝴蝶”道具,編排舞蹈隊形,參與方巖廟會,于是就誕生了從“蚌殼舞”轉(zhuǎn)化成主題動作相似的“大飛”、“小飛”等美麗而別具一格的《十八蝴蝶》。
《十八蝴蝶》以“三性”聞名省內(nèi)外:藝術(shù)性,它通過服裝、道具和音樂舞蹈,以及美麗少女的美妙身段,蘊含著典雅、秀美的韻味。舒展飄逸的舞姿和悠揚婉轉(zhuǎn)的音樂是具有典型江南女子民間舞蹈特色的代表性節(jié)目;娛樂性,適應于廟會娛神活動的演出,它可以在舞臺、廣場、風景區(qū),甚至街頭巷尾表演,一經(jīng)演出,就會吸引附近的村民或游人爭相觀看;參與性,由于動作不難,且形象生動優(yōu)美,故而永康本地農(nóng)村甚至附近縣城鄉(xiāng),只要有興趣都可組織演出,村民熱情高漲,爭相參與!妒撕吩⒁馊伺c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歌頌真善美,較好地體現(xiàn)了江南文化的秀麗之美,廣受群眾歡迎。二十世紀50年代曾兩次參加浙江省民間舞蹈會演。1992年參加文化部社文司在沈陽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秧歌節(jié)和天津國際友好城市藝術(shù)節(jié)的“全國民間舞蹈大賽”,分獲全部六項大獎和三項大獎。繼后,參加文化部在泉州、昆明、上海、杭州等地舉辦的演出,屢獲殊榮,并獲文化部第二屆“群星獎”銀獎和“浙江省精神文明作品獎”。1997年受文化部指派,赴法國參加第25屆桑特國際民間藝術(shù)節(jié)等五個國際藝術(shù)節(jié),引起轟動,為國爭光,受到浙江省文化廳的表彰。
《十八蝴蝶》由于是依附于方巖廟會娛神活動而盛行,隨著時代的進步,“胡公保佑”的民間信仰觀念漸趨淡薄,參與演出的人群越來越少。再者,其道具制作難度較高,彩繪工藝較為復雜,且較難保存,現(xiàn)今制作技藝瀕臨失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