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下的古均州(今丹江口市)自戰(zhàn)國始,就有了吹打樂。多為道教法事所用。明永樂皇帝大建武當山后,武當?shù)澜踢_到鼎盛,均州吹打樂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后又隨著南陽、襄陽、鄖陽土生土長的“三陽”民樂的逐漸成熟,均州吹打樂從體系上更加規(guī)范,成為武當山乃至毗鄰地區(qū)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廣為流傳的民間吹打樂。
均州吹打樂種類繁多,曲目豐富,源遠流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均州吹打樂包括三大類別、七大品種。
均州城位于武當山下。自戰(zhàn)國迄漢朝,武當山已是中國宗教活動場所,自那時起,武當山就有了吹打樂。到了唐朝,道教的法事、道場、打醮等活動吹打形式很多,均州吹打樂多為道教法事所用。明永樂皇帝大建武當山后,武當山道教達到鼎盛時期,并逐步形成了道教圣地,均州吹打樂便有了較完整的體系。后來,隨著南陽、襄陽、鄖陽土生土長的“三陽民樂”的逐漸成熟,均州吹打樂從體系上也更加規(guī)范!毒h志》記載,均州曲藝起源于清同治年間,它發(fā)展成為一種較完整、獨立的曲藝形式,約在清朝末年。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