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它以生動的造型、繽紛的色彩、華麗的外表為世人所喜愛,但是古代文獻中不曾見到對它的記載,它長久地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然后,它的光芒終不改被黃土所掩埋,被世人發(fā)現(xiàn)的它,旋即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藝術品,被頂禮膜拜。它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燒制技藝是我國陶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因最初以黃、綠、白三色為基本釉色組而得名,又因其珍品大量出土于唐東都——洛陽,故又有“洛陽唐三彩”之稱(著名古器物學家羅振玉和王國維命名)。在2008年,唐三彩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唐三彩的誕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汲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以歷史悠久、技術精湛、造型優(yōu)美、形象逼真、色彩絢麗、古樸典雅而聞名中外,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唐三彩的“三彩”并不僅僅指黃、綠、白三種顏色,而是多彩之意,在同一個器物上,一般是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鋁的氧化物作熔劑,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礦物質作著色劑,其釉色呈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
唐三彩最早是在洛陽發(fā)現(xiàn)的。河南洛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擁有5000多年的悠長歷史,多個王朝先后在此立都。西邊一步之遙,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城外邙山上,有數(shù)千年的王侯陵墓。各種寺廟、碑碣、石窟、城樓,層層疊疊,一展華夏文明的厚重。“生于蘇杭,葬于北邙!痹诠糯,洛陽北部的邙山因為土厚水深、風景優(yōu)美而成為人們十分向往的長眠之鄉(xiāng),從而在邙山留下了成千上萬座古墓葬。
1905年——1909年,隴海鐵路修筑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發(fā)現(xiàn)了數(shù)目眾多的唐三彩隨葬品。然而當時人們對這些陶俑并不感興趣,甚至認為挖到陪葬用的明器不吉利,遂當場將其砸碎。后來,洛陽一些古玩商將這些彩色陶俑送往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一些做古董生意的商家以獨到的眼光打量著這些從來沒有見過的彩色釉陶,詳細詢問了這些彩陶的出處之后,便很有把握地斷定,這些帶釉彩陶是唐代最為流行的藝術品。國學大師羅振玉、王國維等也很快發(fā)現(xiàn)了它的價值,這種彩色釉陶得到他們的高度重視和贊賞。
常見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馬、駱駝、仕女、樂伎俑、枕頭等。尤其是三彩駱駝,背載絲綢或馱著樂隊,仰首嘶鳴;赤髯碧眼的駱俑,身穿窄袖衫,頭戴翻檐帽,再現(xiàn)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聯(lián)想起當年駱駝行走于“絲綢之路”上的景象。
現(xiàn)代陶瓷史上認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在唐以前,大多數(shù)陶瓷器只有單色釉,最多就是兩色釉的并用。兩色釉出現(xiàn)于漢代,就是黃色和綠色的兩種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統(tǒng)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在經(jīng)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chǎn)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歷史溯源——初創(chuàng)、鼎盛及衰退變遷】
唐三彩燒制技藝始于唐初,千年的時光輾轉,唐三彩燒制技藝從初創(chuàng)走向成熟時期、高峰時期和衰退時期三個歷史階段,這三個歷史階段與通常劃分的唐代三個重要歷史時期即初唐、盛唐、晚唐大致相同。
初創(chuàng)時期。公元七世紀初到八世紀即武德年間至武則天執(zhí)政以前,是唐三彩在唐代漫長燒造過程中的初創(chuàng)時期。其大量制作的多為單一色釉而不是色彩斑斕的三彩陶器,品種較為單一。這個時期的產(chǎn)品以陜西禮泉縣唐太宗時代的名將張士貴墓出土的釉陶器和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釉陶器為代表。但這兩墓出土的陶器還不能算是典型的唐三彩陶器。
鼎盛時期。第二階段為武則天上臺到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即公元八世紀初到八世紀中葉,這一階段包括了開元天寶和整個盛唐時代。隨著唐朝國力的強盛,唐三彩陶器也隨之進入鼎盛時期。因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厚葬之風隨之滋漫,無論皇親國戚、文武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唐三彩陪葬,F(xiàn)今所見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這一時期,其燒制數(shù)量之多,質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燒造的最高水平。
衰退期。公元八世紀中葉到十世紀初,“安史之亂”導致了唐王朝政權的動搖,政治經(jīng)濟嚴重衰退,唐三彩的制作也隨之進入了衰退期,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風一去不復返。唐三彩的燒造已成了強1之末,隨著唐政權的衰亡,唐三彩也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唐代以后,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在北方地區(qū)流傳繁衍,其中包括契丹民族的三彩和北宋三彩,還有金代的金三彩等。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唐三彩相比較為遜色,風格也有較大的區(qū)別。明清時期,雖然三彩器物越來越少,但三彩工藝并未失傳。明清時期的殿堂、陵墓、寺廟都用琉璃制品裝飾,其實,琉璃與三彩制作技藝基本相同。
【風格變化——與時代緊密相聯(lián)】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藝術風格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唐三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其不同的藝術風格。
“初唐時期的陶三彩女俑臉型清秀,瘦削,身材苗條,衣服貼在身體上,表現(xiàn)了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曹衣出水的藝術風格。盛唐時期的女俑,大髻寬衣,豐厚為體人物形象為之一變。以胖為美成為時代風尚。陶俑、三彩俑的塑造也就體現(xiàn)了這種時代風尚。西安中堡村唐墓女俑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以胖為美的人物形象。屬于吳帶當風的時代風格。”
這種藝術風格的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風貌息息相關,也間接體現(xiàn)出唐三彩燒制技藝的文化淵源。
【復雜工藝——二次燒制、多色變化】
唐三彩燒制技藝十分復雜,有三十多道工序。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jīng)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淀、晾干后做坯,用含銅(釉為綠色)、鐵(赭黃色)、鈷(藍色)、銻(淺黃)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有的一色單用,有的多色搭配使用。
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將做的坯體,裝在窯內燒至1000——1100度左右,取出施彩,然后再放進燒窯內燒至850——950度即可。唐三彩釉質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鉛,由于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還采用了印花、貼花、刻花、雕塑等傳統(tǒng)技法,巧妙地做成各種富麗堂皇、生動傳神的陶器。
釉燒出來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chǎn)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jīng)過畫眉、點唇、畫頭發(fā)。這個過程,唐三彩的產(chǎn)品即告完成。
唐三彩中描金彩的器物格外華麗,這在幾處唐代宗親墓葬出土文物中,顯得尤為突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陜西博物館收藏的唐三彩駱駝俑、駱駝載樂俑都是十分珍貴的寫實作品。這些駱駝俑高達一米左右,或昂首闊步,或四足佇立,顯得雍容華貴、氣魄非凡,燒制工藝都相當成功。這些產(chǎn)自中亞的雙峰駝往返于絲綢之路,不僅充當載重工具,更因其“異域”形象受到當時中原人士的喜愛,生動地反映出當時中外貿易和樂舞百戲的活躍程度?梢哉f,唐三彩的裝飾和造型手法大大地突破了以往單色釉陶器的單調、粗糙、呆板的局限,用寫實和浪漫主義的形象(如各種人俑、動物俑、鎮(zhèn)墓獸等)為后人呈現(xiàn)了民族文化交融、對外交往頻繁的盛唐氣象。
【基本成型——輪制、模制及雕塑】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輪制、模制、雕塑三種,在一件器物上,幾種方法往往結合使用。
輪制,是用輪車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質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入土內,上端有樞紐,便于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wěn)地旋轉,利用輪車的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制法始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規(guī)整。日用器皿中杯、盤、碗、碟、瓶、爐、壺、罐等,多采用輪制成型。
模制,與近代陶瓷制造業(yè)中的手法擠漿法相類似。多用于制作形狀簡單的小件物品。模制成型分單模和合模兩種。單模是將泥料放入模子后擠而成,這種單模適合于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及其他小附件。雙模是用兩個半模壓制后對接而成,合模適用于生活器皿、傭、動物及較復雜的器物構件。
雕塑成型多適用于大型的傭類和復雜的器皿。
一件較為復雜的三彩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種成型手段。
【特點——造型、釉色以及胎質】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造型、釉色以及胎質。
造型。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fā)達,怒目圓睜,劍拔1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zhàn)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唐三彩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馬的品種是從西域進貢而來,和我們看到的馬的形狀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一匹靜立的馬,但是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后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么動靜一樣,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可見匠人們高超的制作工藝。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
釉色。唐三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釉色。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黃綠白三種釉色,這是首創(chuàng),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黃、綠、白三色,交錯、間錯地使用,然后在高溫下經(jīng)過高溫燒制以后,釉色又澆融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出窯以后,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復色、有兼色,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點。
胎質。唐三彩胎質白中泛淺紅、淺黃色。胎土細、實,含有礦物雜質。由于大多從墓0土,歷經(jīng)千年時間,器物露胎處有風化現(xiàn)象;仿品多為瓷胎或以石膏為胎,胎質潔白、細膩,無風化現(xiàn)象。雜質少,叩之聲音響亮,上手手感較重。
【類型——人物、動物與器物為主】
唐三彩種類很多,主要分為人物、動物和器物三種。人物有文臣、武將、貴婦、男僮、女仆、藝人、胡人等。動物有馬、駱駝、牛、羊、獅、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用具、室內用具等。
人物塑像(包括人首獸身的鎮(zhèn)墓獸)
人物塑像亦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俑類,唐三彩的俑有多種,大型作品如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還有人首獸身的鎮(zhèn)墓俑或鎮(zhèn)墓獸。中小型作品如男立俑、女立俑、騎馬男俑、騎馬女俑、胡俑、戲弄俑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及鎮(zhèn)墓獸通三彩鴨式杯、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唐常出土于身份很高的皇親國戚和官吏墓中,這些作品一般身材很高,有的七八十厘米,有的可達一百多厘米。
動物塑像(包括飛禽走獸)
除各式陶俑外,唐三彩中的動物塑像也是豐富多采的,在各種動物塑像中,馬和駱駝最為引人注目。在唐三彩0現(xiàn)如此之多的馬和駱駝,是與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歷史相一致的。集中反映了當時發(fā)達的交通運輸業(yè)。唐三彩中還有其它造型的動物諸如:豬、羊、兔、雞、鴨等應有盡有。
生活用具
唐三彩中最常見的是那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器具,如盤、三足盤、洗、碗、壺、罐、瓶、尊、缽、枕等。
模型
唐三彩中還有一種模型類制品,作為陪葬品中的一個方面,唐三彩模型的多樣化是顯而易見的,為了使那些已死去的人過與生前相同的生活,一些有身份的人墓中通常會被安排置放各種不同的模型,為在歷代墓葬中均可見到。
【藝術魅力】
最能與時代文化溶為一體的要數(shù)唐朝的陶瓷藝術,唐三彩最能體現(xiàn)時代文化。中國古代瓷器自從在東漢末年以來,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其間經(jīng)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的發(fā)展時期,宋代的黃金時期,到了明代,瓷器設計和制作已經(jīng)達到了高峰時期,可謂淵源流長。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史,無不體現(xiàn)每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對陶瓷的影響:秦漢的雄強,唐的雍容大度,宋的嚴謹,元的豪放,明的優(yōu)雅,清的精巧,都融進了文化生活錄當中。
而唐三彩燒制技藝更是唐代藝術的象征。唐三彩是中國陶瓷史上處在從陶到瓷、從單色到多彩衍化的關鍵點;唐三彩燒制技藝是那個時期的工匠驚人的藝術洞察力和表現(xiàn)力的卓越體現(xiàn),使其作品充盈著文化的張力;更重要的是唐三彩如一縷清風,自遠古而來,攜帶著那個時代的歷史、思維、信仰、風尚和審美,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在中國元素中透出異域風情,折射出那個時代文化開放、包容、吸納、融合的力量!
唐三彩在古代是冥器,用于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唐三彩的關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復原工藝的發(fā)展,人們熱衷于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外賓及國內游客來洛陽觀光時,無不帶回三彩制品作為紀念,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多以唐三彩作為饋贈禮品,洛陽人也多用唐三彩作為重要禮品贈送親朋。
唐三彩作為傳統(tǒng)的文化產(chǎn)品和工藝美術品,不僅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和美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當?shù)靡淖饔。印度、日本、朝鮮、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都曾發(fā)現(xiàn)唐三彩。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yōu)美精湛的造型著稱于世。據(jù)考古界的挖掘,在絲綢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亞的一些國家都曾經(jīng)挖掘出來過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那么這種文化傳流到國外也對他們的陶瓷業(yè)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包括在日本和朝鮮。日本奈良時期曾經(jīng)仿制中國的三彩制作出來過三彩器物,當時被稱為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時期也仿造中國的三彩制作過三彩的器物,叫新羅三彩。
正因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隨著旅游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喜愛和收藏唐三彩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