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絲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調(diào)、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在明清俗曲的基礎(chǔ)上衍變而來,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一個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區(qū)和晉中地區(qū)東部及雁北地區(qū)。
石家莊絲弦為混合腔體制的劇種,有傳統(tǒng)劇目五百多出,大部分為本劇種的傳統(tǒng)劇目,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老調(diào)、西調(diào)、懷調(diào)、晉劇、昆曲、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移植而來的,其中既有生活小戲,表現(xiàn)民間情趣,也有袍帶大戲,反映宮廷斗爭!犊沼『小贰ⅰ栋琢_衫》、《小二姐做夢》、《趕女婿》、《金鈴計》、《楊家將》、《花燭恨》、《生死牌》、《宗澤與岳飛》等是其代表性劇目。石家莊絲弦唱腔獨特,以其真聲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聲拖腔,旋律順級下行,激越悠揚,慷慨奔放著稱。絲弦音樂屬弦索聲腔,分官腔、越調(diào)兩大部分,官腔唱腔明快、清新;越調(diào)唱腔激昂、悠揚。官腔曲牌多為長短句,以[耍孩兒]為代表;越調(diào)曲牌多為對偶句,以[三道腔]、[羅羅]為代表。
石家莊絲弦主要伴奏樂器俗稱三大件,即板胡、曲笛、笙。絲弦樂隊分文、武場,文場樂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即常說的四架弦,因此諧音“絲弦”(四弦)。武場樂器包括板鼓、大篩鑼、大鐃、啞鈸等。絲弦的角色分生、旦、凈、丑諸行,生行,分老生(戴白髯者)、須生(亦稱紅生,指戴黑髯者)、文武老生;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絲弦生行還有凈生,抹臉角色如趙匡胤、關(guān)羽,多是由老生應工,或是生扮唱花臉腔,如王允等。各行都有不同于其他劇種的程式動作,以花臉、花旦、老旦等行當表演尤具特色。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細致;花臉動作夸張,粗獷豪放;丑角詼諧幽默。表演以身段動作、面部表部表情和手指動作等完成戲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及人物的刻畫,其中不乏夸張手法、刻板和直線條木偶動作遺風的運用,除甩發(fā)、水袖和各種臺步外,還有一些特技,如耍牙、耍碗、耍鞭、耍扇、耍手絹、耍展(帽翅)、耍髯口等。絲弦借用“社火”的形式,真刀真槍地在舞臺上進行展示,追求熱烈火熾、火爆,粗獷豪放,崇尚特技,動作夸張幅度較大,刻畫人物細膩傳神,帶有濃厚的泥土氣息。
石家莊絲弦是燕趙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強的獨創(chuàng)性,在河北地方劇種中占有較高地位,有“昆高絲亂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絲弦”之說。近年來,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石家莊絲弦的生存空間日漸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