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腔,古典新曲劇種。據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記載:“江以西弋陽,其節(jié)以鼓,其調喧。至嘉靖變?yōu)闃菲、為徽、青陽。”產生于安徽青陽地區(qū)。明嘉靖至萬歷(1522~1619年)年間,青陽腔隨徽商經水陸兩路帶進贛北落地生根,分布于都昌、湖口、星子、彭澤、瑞昌。同時,由北向南推進,流傳南昌、吉安、撫州、贛州等地。
青陽腔入贛后班社如林,深受江西城鄉(xiāng)觀眾喜愛。當時湖口、都昌、彭澤比較有名的班社有建于清道光四年的湖口秀蘭班,同治三年的湖口老秀蘭班,光緒三十年的湖口中秀蘭班、福秀蘭班,民國七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國十三年彭澤的高腔開堂坐唱班等。
青陽腔劇目由南戲、明傳奇和弋陽腔連臺大戲所構成?煞譃槿蟛糠郑海1)整本戲部分:包括“三國戲”“岳飛戲”“水滸戲”“封神戲”“征東戲”“征西戲”“目連戲”等連臺本戲。(2)傳奇戲部分:它包括南戲五大傳奇中的《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琵琶記》和明傳奇戲《瓦盆記》《仙姬記》《臺卿集》《十義記》《黃金印》《紅梅閣》《龍鳳劍》《香毬記》《蝴蝶夢》《雙杯記》《三跳澗》等。(3)雜出小戲部分:它有《張三借靴》《十八扯》《貴妃醉酒》《三怕老婆》《漆匠嫁女》《觀音送子》《魯班賀屋》《大賜!返。這些劇目除雜出小戲部分外,90%以上都見諸《遠山堂曲品》《詞林一枝》《八能奏綿》《玉谷調簧》《摘錦奇音》《萬曲長春》等著錄。
青陽腔音樂繼承了弋陽腔“一唱眾和”“其節(jié)以鼓、其調喧”“改調歌之”“向無曲譜、只沿土俗”的聲腔特點,也屬南北曲系統(tǒng),以曲牌聯(lián)套與板式變化相結合而構成。充分運用青陽腔“唱”的重要藝術手段,“改調歌之”“錯用鄉(xiāng)語”,并在弋陽腔加滾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形成獨樹一幟的“滾調”。同時,它還在保持自己獨特風格前提下,向其他戲曲劇種和民間音樂汲取營養(yǎng),從而發(fā)展演變成既保持明代古樸奇特、聲韻婉轉、曲調高昂激越的原始風貌,又獨具濃厚的贛北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風味的江西青陽腔音樂。
青陽腔演員行當為十角制,即一末(老生)、二凈(大花臉)、三生(須生)、四旦(青衣)、五丑(小花臉)、六外(副末)、七。ㄐ∩、八貼(花旦)、九老(老旦)、十雜(二花臉)。
青陽腔的伴奏、伴唱及鬧臺使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小渣、馬鑼、云鑼、報鼓、堂鼓、大鼓等。
數百年來古老的青陽腔,一直保留在湖口、都昌、彭澤、星子、瑞昌一帶廣大農村,深藏不彰,1955年首次發(fā)現,1956年定名為贛北高腔, 1957年10月成立了都昌高腔劇團。1959年6月初,青陽腔藝人晉京在中國文聯(lián)禮堂作匯報演出、激起首都戲劇界、音樂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評價。1960年都昌高腔劇團并入江西省贛劇院,名為“贛劇青陽腔”。1961年以青陽腔譜唱的古典名劇《西廂記》倍受海內外人士欣賞,郭沫若、茅盾、巴金、艾思奇、熊佛西等名家紛紛賦詩以志。香港一位收藏家署名真漢題詞贊道:“會真翻作石西廂,勝過當年關董王,演到佳期甜絕處,鶯鶯今信在南昌。”
當代著名藝人有曹梅卿、曹躍春、吳厚德、崔錦太、黎炳政、鄒喜壽、殷武煥等。
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