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八音樂是海南省的漢族民間音樂,是主要的本土器樂,因采用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海南俗稱的八音樂既包括樂器、樂曲,也包括樂隊。海南八音樂曲豐富,按習慣分為大吹打、鑼鼓清音、清音和戲鼓四類,目前收錄有歷史遺傳下來的樂曲達500多首。有漢唐以來漢族古樂的遺韻,有很高的音樂研究價值。它植根在群眾之中,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民俗文化娛樂形式,是農(nóng)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樂,又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使用的八類樂器是: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大部分的樂器來自漢族民間,為民間藝人所創(chuàng)造,具有濃郁的海南特色,如用花梨木制作嗩吶,椰子殼制作椰胡,竹管制作春封、調(diào)弦、的簫、喉管,用木制子鼓、梆板等。
史書記載,海南“八音”往上溯,它與潮州音樂都源于閩,又與江西及江蘇、浙江一帶有淵源。海南“八音”起于唐代,興盛于明清,并伴隨華僑傳遍整個東南亞。明代海南瓊山縣(今屬海口市)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聞名京城的音樂家汪浩然。
“八音”傳來海南后,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改進,又有了它的本土特色:在許多場合,往往配以“盅盤舞”。此舞的器具是小盤(碟)、湯匙、小酒盅。舞者為少女或女童。舞者將盅盤夾于左右手指間,隨著舞步輕輕地撞擊,聲響清脆、節(jié)奏明快,舞步輕盈。
八音隊一般會到婚宴、公期上表演,從不去“白喜事(即喪禮)”。一方面八音主調(diào)比較喜慶,不適合這樣的場合,另一方面如果去做白喜事,在別人看來就很晦氣,以后有喜慶的場合,人家也很少請。根據(jù)當前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八音樂隊出席一場結(jié)婚儀式,收入在千元左右,隊中每人都分配到幾十元至一百元。最忙的季節(jié),八音隊一個月可以演出10多場。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音樂,古老的八音,曲譜采用的是工尺譜,外行人看起來如同天書,村里的老人無法轉(zhuǎn)換成現(xiàn)代的五線譜或是簡譜。曲譜多是祖輩流傳下來,每個樂手的曲譜很零散,不成系統(tǒng),年輕人學起來也是東一句,西一曲,殘缺零散。
八音的歷史比瓊劇還久遠,從古至今都是清一色的男子在演奏,隨著發(fā)展,女子逐漸可以在八音隊伴唱瓊劇。八音的題材廣闊,內(nèi)容充實,反映了海南人悠閑的生活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在八音的發(fā)展史上,和海南民謠、地方戲劇同是海南歷史的一面鏡子。
為了全面搶救和保護八音,美蘭區(qū)文體局已經(jīng)開始征集遺存下來的古老樂器,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保留傳統(tǒng)樂器的制作工藝,收錄工尺譜,并請專門的音樂專家轉(zhuǎn)換為人們熟知的五線譜。美蘭區(qū)文體局還把舉辦八音培訓班列入議事日程,通過政府組織,靈山鎮(zhèn)文化站推動,力爭辦成長期性質(zhì)的培訓班,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的八音演奏人才。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