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流淌的溱河、洧水,孕育了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其一。吹歌是中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吹奏樂演奏形式,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的組合,大約起源于商周時期,距今已經(jīng)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超化吹歌大約起源于北朝,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組合的宮廷音樂。
超化吹歌興于1500多年前的北朝宮廷,曲譜記錄方式乃世界獨一無二,以竹管為主演奏,千年來演奏者以口述傳承。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寺因為供奉著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名震一時,是明朝香火旺盛的大寺院。當?shù)厥分居涊d:“超化吹歌師承于唐宋時期的宮廷音樂。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xiāng)后,前往排名中國名剎十五位的超化寺參拜,將吹歌技藝傳授給這個寺的僧人。明朝末期又由超化寺中僧人傳給了當?shù)匕傩,從此流傳漢族民間!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在當?shù)氐募馍洁l(xiāng)沙古堆村、袁莊鄉(xiāng)姜溝村、超化鄉(xiāng)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還是超化村“吹歌社”。中國1期間,超化吹歌面臨失傳,老藝人張振恒想盡一切辦法,在老伙計們的幫助下,將樂器保存了下來,可是前前后后,超化吹歌18年沒有演奏過。
作為一種漢族民間音樂,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組成。所用樂器管子、十八笛笙均系祖?zhèn),已?00多年的歷史。超化吹歌的管子以純黃銅精鑄而成,專家稱它為“古代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超化吹歌隊伍中要同時有兩支管子,一個高音,一個低音,這在全中國的吹歌中都是絕無僅有的。而十八笛笙,音優(yōu)美、清脆、洪亮,在同類樂器中實屬罕見。
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傳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墻、神童子、爬天橋、觀燈、滿州、小蟲鬧、圓簧、雙疊翠、剪剪花、鳳凰0頭等演出較多。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復,形成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超化吹歌的演奏風格質(zhì)樸、明快、高雅,常服務于節(jié)慶、娛樂,不參與婚喪嫁娶。
超化吹歌不同于一般漢族民間鼓吹樂。首先在于它不是自然成熟于漢族民間的東西。只有多方面的音樂元素經(jīng)過了專業(yè)的融合創(chuàng)造,它才可能兼有豐富的層次和典雅的風格。
其次在于它所包含的梵樂元素。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北魏時達到鼎盛。南朝梁武帝曾把佛教定為國教,前后四次出家為僧。南北朝時期先后有十幾位帝后出家為尼。在宮廷與佛教聯(lián)系密切的這樣一個時期,宮廷禮樂與佛教音樂相互熏染浸潤。鼓吹樂與超化地方的密切聯(lián)系,也是藉由佛教建立的。超化寺建于東漢,興于北魏,盛于唐。唐開元年間西迎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分十九座寺院修塔藏之,超化寺是其中之一,列為“名剎拾伍”。超化吹歌作為地域音樂形式,就是隨著寺院的建立和興旺發(fā)達,先在北魏時期以宮廷鼓吹曲的形式走進寺院,成為佛教法樂;后在唐代借助以歌舞音樂為標志的音樂藝術的高峰式發(fā)展,經(jīng)過充分的涵育,成為兼具宮廷格調(diào)和梵樂韻味的成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