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洲扭扭龍
崇仁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盛行,僅燈彩就有幾十種,如龍燈、荷燈、船燈、花燈、獅子燈、蚌殼燈、板凳燈、草龍燈、扭扭龍等。其中,扭扭龍比較奇特、少見。
扭扭龍是崇仁相山鎮(zhèn)苔洲村所特有的一種民間燈彩,以舞動時龍體會顫動和扭動而得名。因由一人操作,故又名獨龍。
扭扭龍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據(jù)傳大約是在清同治年間起源于進賢縣李渡鎮(zhèn)龍?zhí)洞,不久便銷聲匿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已由該鎮(zhèn)遷居崇仁的老藝人盛天籌,在縣文化館干部的配合下,根據(jù)傳說,挖掘和整理出這一鮮見的燈彩形式,使之重現(xiàn)人間。
傳說過去龍?zhí)洞宓凝執(zhí)秲葷摼又粭l水龍,村外一座叫焦炭石的古洞內則盤踞著一條火龍。一天,村南珠山上空有一顆巨大的彩珠從天而降,落入龍?zhí)吨。水火雙龍為獲此彩珠,在潭中激烈拼搏爭斗,掀起狂濤,大水涌出潭口,淹沒田地,沖毀村莊。村民們不甘忍受其苦,請來道士作法,祈求雙龍離潭入海。無奈道士法術不高,作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才求走了水龍,而火龍依然在潭口吞吐彩珠,制造水患,禍害百姓。此時村民們想出辦法,依照火龍的模樣,用禾草扎了一條龍并插上香燭,派青壯年舉著,在村里村外游走,而后來到河邊,點火焚燒,請它借水道回歸大海。說也奇怪,經此鬧騰后,龍?zhí)毒谷黄届o下來,不再危害百姓。從此后,每逢新春,人們就扎龍祭祀,祈求平安。后來村里一些稚童,覺得有趣,便砍竹破篾,扎起小龍,并在龍腹下綁上兩根木棍,由一人雙手舉著,到鄰村舞玩,討取蠟燭炮仗。大人們受此啟發(fā),遂做了兩條更小的龍仔,安在它的頭尾之上,形成大龍背小龍之勢,同時改兩棍為一棍,綁在龍腹中段,供人操動,扭扭龍便由此誕生。
起始,扭扭龍多是二龍一珠,三人配合,跟隨大龍燈進行表演,元宵后亦同大龍一起在河邊焚燒。后來,扭扭龍逐漸脫離大龍單獨活動,演變成一種獨立的燈彩形式。
扭扭龍制作精細,系在一根木棍上用竹篾扎成一大二小三條龍,互相間都用細繩連接,表演者手擎木棍上下舞動,使三條龍的龍體產生顫動扭動、活靈活現(xiàn)的效果。彩珠亦可用竹篾扎成球體,嵌在裝有半圓鐵匝的木柄上,使之舞動時可以上下轉動。
扭扭龍的表演不受場地限制,多則數(shù)龍數(shù)珠,少則一人一珠。苔洲村的演出是四龍二珠,在歡快的鑼鼓聲中,二珠引四龍次第登場,運用“圓場”、“矮子步”、“游龍”、“扭龍”、“轉珠”、“跳步引龍”等各種步法和動作,使得珠翻龍躍,生機勃勃。
扭扭龍的伴奏音樂,除開場時只用打擊樂外,其余都配以吹奏樂,舞至情濃處,還加上喝彩、祝愿性的合唱。鑼鼓點以[單臺]為主,伴以[彩燈頭]、[劃龍船]、[慢長錘]。吹奏樂則用[賣棉紗]、[賣布]、[洞房]、[接妹]、[探妹]等民間曲牌,旋律通俗流暢,節(jié)奏明快跳躍,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苔洲村表演的扭扭龍在1984年前后開展的民間舞蹈普查時被錄像上送至省、地文化部門,引起有關專家的重視,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