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木念彈唱藝術最早起源自西藏阿里木念彈地區(qū),當時人們將今藏族同胞用于彈唱伴奏的龍頭琴稱之為“阿里琴”。后來二世嘉木樣大師在西藏學習的時候,把阿里琴帶到了拉卜楞寺,成為藏傳佛教的主要伴奏樂器,得到廣大僧俗群眾喜愛,使這項藝術在安多藏區(qū)逐漸傳播。扎木念彈唱是從古至今在藏區(qū)廣泛,應用的民間音樂。古時候不論是群臣談話、節(jié)慶、迎賓貴客都用扎木念彈唱表達談或多人對唱,彈唱者也可即興編排填詞。格式為三段三句或三段四句式。它的語言含蓄生動,比喻形象貼切,曲調比較短小,但音域寬廣,音調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主要在節(jié)日聚會、重大活動、比賽活動和婚慶嫁娶時演唱,用以抒 感,烘托氣氛,表詞達意。適合人們在草原上踏著琴聲翩翩起舞。扎木念彈唱本身是一種藏民族文化的特征,是藏民族靈魂深處的情感的表達、內心的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