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竹刻,蘇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技藝項目。
蘇州是竹刻的發(fā)源地之一。早在明代,中國竹刻就出現(xiàn)了金陵派和嘉定派兩大流派。當時,嘉定是蘇州府所屬的一個縣。由明至清,蘇州竹刻頗為興盛,代有名師。清順治元年(1644)經(jīng)康熙、雍正至乾隆六十年(1795),是蘇州竹刻的初創(chuàng)時期。時有吳歷(1632-1718)、王易二位竹刻藝術家。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蘇州竹刻的發(fā)展時期。其時,蘇州竹刻藝術家有:達受、朱雪松、馬根仙、趙學海、楊澥等14人,大都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從清同治元年(1862)到宣統(tǒng)三年(1911)共50年。期間,蘇州竹刻仍在繼續(xù)發(fā)展。蘇州竹刻藝術家有:王云、章桂三、蒯增、張楫如、錢逢源、周之禮、沈筱莊等14人。從民國元年(1912)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是蘇州竹刻的興盛時期。蘇州竹刻藝術家有楊云康、孫小匏、錢祖翼、花劍南、支慈庵、梁肖友、楊子英、高云福等33人,在全國占有優(yōu)勢?谷諔(zhàn)爭以后,竹刻銷路中斷,至使竹刻家擱下刻刀,另謀生路。20世紀50年代,蘇州成立雕刻工藝生產(chǎn)合作社時,只尋覓到楊云康一位竹刻藝人。60年代初,藝人歸隊時,只有楊子英、盛丙云、高云福三人。隨即安排楊惠義隨父楊子英學藝。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事竹刻者逐漸增多。
蘇州竹刻制品有筆筒、詩筒、香筒、臂擱、扇骨等原來是有實用價值的,如筆筒、詩筒、香筒、臂擱等都是文人雅士的文房用品,竹折扇既可招風取涼,扇骨加以雕刻,益增其藝術性,集實用與欣賞與一體。
蘇州竹刻的工藝程序:1、選材。蘇州竹刻所用竹材大多是安徽廣德出產(chǎn),也有浙江安吉出產(chǎn)的。2、造型。由書畫家或竹刻家自已在臂擱、扇骨上作書畫。3、雕刻。運刀方法有:切、刻、挑、鏟、刮、劃?谭ǎ孩訇幙蹋虎诟〉;③圓雕;竹根雕多圓雕。
竹刻多以國畫或書法或書畫為藍本。國畫則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則真、草、隸、篆、金文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在收藏時,日久天長色彩會逐漸變成紫紅,稱為“包漿”,向來為收藏家、鑒賞家津津樂道。因此,竹刻藝術品有極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