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抬亭子”又名“抬汪公”,是安順屯堡村寨為紀念汪公誕辰而舉行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始于明代徽州,隨著明代“屯軍戍邊”移入安順,在屯堡已經(jīng)沿襲了600余年。
據(jù)載,汪公是隋唐一位著名的地方官,名汪華,安徽休寧人。生于陳后主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
汪華少年時好讀書,學(xué)擊劍,曾為門客,文武雙全,人才出眾,創(chuàng)業(yè)于金陵。
公元621年,因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義兵四起,李世民與隋死黨對峙很難取勝,汪公便領(lǐng)精騎數(shù)十人于陣中自舉白旗呼降,與隋軍廝殺,李世民當(dāng)機立斷,率軍攻城,城破歸唐,汪公遂受封為越國公。
隋末唐初,歙州鬧饑荒,汪華向一將軍借糧,挽救了大家和性命,得到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的擁戴。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病逝于長安,享年64歲。朝廷追封他為徽州府越國公忠烈汪王。應(yīng)家鄉(xiāng)父老臣民的請求,后葬于安徽歙縣,于登源立廟享祀,延至明朝。
屯堡汪姓一直認為他們是明代洪武十四年征南的開威郎汪軻和汪公的嫡系后裔,許多屯堡人將汪華封為先祖神靈,修建廟堂,作為屯田戍邊的屯堡人的楷模來信仰。
每年新春正月,許多屯堡村寨都要舉行祭汪公活動,而“抬汪公”是屯堡人的一大盛事,人們在活動中祭拜恩祖、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
屯堡人抬汪公,首先要將汪公塑像請出汪公廟,將汪公菩薩迎進八抬大轎,從穿起古裝的人群中選出聲望最高的八人抬轎,其余人扮成儀仗隊,鳴鑼開道,出巡游寨。
跟隨汪公巡游的隊伍中,轎前有儀仗隊鳴鑼開道,高舉肅靜回避牌,轎后還有腰鼓隊、秧歌隊、花車隊、地戲隊等表演人員浩浩蕩蕩跟在后面,涌動在田野山水之間。
而且,汪公每到一戶人家門口,屯堡人家在桌子上擺上供品、化紙燒香,點燃鞭炮,迎接這位屯堡人崇敬的先祖。
待汪公塑像被抬到村頭田野后,人們前去敬拜求福,演繹屯堡人從古到今600年的神秘節(jié)日生活。
在舉行完儀式后,抬汪公的亭子在儀仗隊的護擁下,穿行于村寨街巷,直至下午四點鐘才返汪公廟,讓汪公塑像回歸神位。
現(xiàn)狀
如今,“抬亭子”是屯堡人最熱鬧的年俗之一,主要在安順吉昌屯、狗場屯、鮑家屯等屯堡村寨舉行。其中,按約定俗成的方式,狗場屯在正月十六、鮑家屯在正月十七、吉昌屯在正月十八。
“抬汪公”表達了屯堡人崇仁向善、祈福祛災(zāi)的美好愿望。每到這一天,商販云集,祭拜者和游客把大街小巷擠個水泄不通,熱鬧極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