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鎮(zhèn)沂山祭祀禮儀,是歷代帝王對東鎮(zhèn)沂山的“望秩之禮”。商周之前,祭祀時間為陰歷二月,隋唐以后為陰歷的“立春”,民國以后的民間祭祀為陰歷四月初八。
沂山又名東泰山,古稱“海岳”、“神岳”,素享“五鎮(zhèn)之首”之譽,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南部。據(jù)《史記•封禪書》載,黃帝最先登封東泰山(即沂山);舜肇卅封山,定沂山為重鎮(zhèn);禹時即祭祀沂山。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對沂山屢有增封,祀典不廢。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或親率眾臣,或派遣重臣祭祀東方神祗,對東岳泰山、東鎮(zhèn)沂山、東海依次致祭。沂山祭祀經(jīng)歷了圖騰崇拜、山形祭祀、山鎮(zhèn)祭祀、封禪行典、岳鎮(zhèn)海瀆祭祀五個階段。
自1979年以來,“東鎮(zhèn)沂山祭祀儀式”全面恢復,基本儀程主要有:早八時,在沂山東大門,由六百人組成的民間表演隊,開始進行龍燈、高蹺、旱船、舞獅等民俗表演;九時,主標在玉皇閣燃起高香,宣布祀典開始,鐘鼓齊鳴;十六位曾祭祀、詔封過沂山的帝王扮演者,按朝代為序依次入祭祀現(xiàn)場,由四百六十人組成的古裝武士隊站位,陪祭表演;東鎮(zhèn)沂山鄉(xiāng)民獻供、祭酒;宗教界、四大鎮(zhèn)山來賓敬獻花籃;行三叩禮;主祭宣讀祭文;百人樂舞告祭,《沂山頌》等舞樂依次展演;祀典自八時至十二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