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花毽”起源漢朝,盛行于六朝隋唐,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踢花毽流傳于民間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jù)毽界前輩回憶,天津花毽始創(chuàng)于清光緒年間(1889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踢花毽,全稱花樣踢毽(俗稱“踢毽子”)。它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體育活動,有民間體育國粹之美譽(即:民族體育、民間體育、民族文化)。“踢花毽”因其不受性別、年齡、人數(shù)、場地、季節(jié)和器材的限制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它是一項彰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jié)晶。
在中國花毽分為“北派”和“南派”,天津花毽是北派的代表。天津花毽歷史久遠,出了很多有名的毽師,大多散落民間并代代相傳,因其是輩輩口頭傳授,所以形成的文字記載極少,在天津較早的毽界知名人士當屬周占元(1881—1963——享年82歲)。
津門毽壇論技術(shù)主要有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個人為主的花毽表演;另一派是天津傳統(tǒng)(即集體表演)的輪子毽。其中輪子毽盛行的傳統(tǒng)踢法是,四人圍成一圈同踢一個毽子,毽子時而在中間、時而在圈邊,一人一腿,時而正轉(zhuǎn)、時而反轉(zhuǎn),變化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踢花毽可以用八種基本動作完成八八六十四式,其中有“蘇秦背劍”、“二郎擔山”、“鷂子翻身”、“跨虎登山”等姿勢優(yōu)美,矯健多姿的踢法;毽子踢起來可以說變化多端、落點無窮,腳不離毽、毽飛人舞,踢到高潮時真的令人賞心悅目!津門毽壇老將劉世剛活躍在毽界數(shù)十年,屬天津輪子毽嫡系傳人,1986年被聘為天津花毽協(xié)會副主席。在天津踢輪子毽講究基本功要扎實,并能夠靈活應用,四名隊員相互要團結(jié)、配合要默契,因此需要4名隊員要長時間的配合訓練。在一代一代花毽大師的指導下,天津輪子毽至今仍在全國各花毽集體大賽中獨占鰲頭、立于不敗之地!
(2014年被河北區(qū)人民政府命名為區(qū)級非遺名錄)
信息來源:區(qū)文化旅游局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