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羊賽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帶盛行的以活羊做為獎品的摔跤比賽。1960年在全國文教群英大會上,忻州(當時稱忻定縣)獲得“摔跤之鄉(xiāng)”的美稱。
據《舊五代史》記載,忻州遠在唐朝就已有群眾性的“角抵”活動?脊艑W家、文博研究員李有成先生考證,“撓羊賽”起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由忻州傳統(tǒng)的“角抵”演變而來。當時忻州的民俗風情是“安家先安神,建宅先建廟”,出現了村村有寺廟、巷巷有神堂的現象。每座寺廟都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盛大廟會,“酬神演戲,角抵斗勝,蔚然成風!苯堑侄穭僬哌B續(xù)摔倒六個人之后,獎給祭祀“神靈”的活羊一只,獲勝者將羊高高舉起,繞場一周,向“神靈”表示敬意,向觀眾致以謝意。這一競技活動民間就稱之為“撓羊賽”(忻州方言“撓”即舉起的意思)!皳涎蛸悺痹诮甑牧鱾髦,與忻州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當地有“立了秋,掛鋤鉤,唱戲撓羊放牲口”的民謠。
傳統(tǒng)撓羊賽的選手不著跤衣,上身- ,不論體重輕重、年齡大小。主辦方聘請有經驗的老者作為比賽裁判。比賽時,除腳以外的身體部位不能著地,否則判輸。比賽一跤定勝負,失利者下場,勝利一方留在臺上接受下一位選手的挑戰(zhàn)。連續(xù)摔倒五人則被稱作“好漢”,而連勝六人的選手將被譽為“撓羊漢”(五和六據說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有關)。“好漢”和連勝三人以上的選手也有獎品,F今的比賽一般沿襲傳統(tǒng)規(guī)則,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