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三弦書,也稱霍州地方書,是清代末年興盛并流傳于霍州地區(qū)以三弦為主要樂器的民間說唱藝術(shù)形式。
霍州三弦書演唱形式多以單人活動為主,或兩人及多人合作分角色演唱。演唱者通常是面前橫放一張條桌,身坐古式靠背椅,左腳蹬甩板,以此擊節(jié),右膝上綁一扇小釵打花填空,懷抱三弦,邊彈邊唱邊打小釵。其曲調(diào)常用“斷橋”、“別母”、“崩三崩”、“割韭菜”、“將軍令”等曲牌,用于開書前招引觀眾,渲染氣氛。書調(diào)為板腔體,有“三不應(yīng)”、“平板”、“高調(diào)”、“哭腔”、“緊板”、“碗兒腔”、“連湘”、“尾調(diào)”。小調(diào)為聯(lián)曲體,有單唱,也有對唱,常用曲調(diào)有“萱花”、“畫扇面”、“繡荷包”、“虞美人”、“對花”、“破赤!、“送郎君”、“小寡婦上墳”、“鰥棍哭妻”等十多種。
霍州三弦書說唱書目極為豐富,分正書和閑言兩大類,正書長短相當于中篇鼓詞,一般分作十至十五回。傳統(tǒng)書目有《白綾記》、《汗衫記》、《梨花記》、《洗衣記》、《進寶記》、《困銅臺》等二十多本。閑言是單獨的回書,也包括書帽,小調(diào)演唱的小段,這類書保留和遺傳下來的總共在百段以上。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演唱形式——“打鷂婆”(“碰猴書”),用于每場書結(jié)束后的加演節(jié)目,即用木猴碰擊甩板,演唱一個風(fēng)趣詼諧小段,常演書目有《打鷂婆》、《黑不溜》、《走娘家》等。由于霍州三弦書的表演者全系盲人,均為口述傳承,傳統(tǒng)書目丟失殆盡,急需搶救和保護。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