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土地歌是舊時春節(jié)期間民間藝人挨家挨戶贊土地所吟唱贊美詞。在舊社會,不論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的民眾,喜歡奉承話、贊美詞,特別是在自己營造的公眾場合,更希望得到來賓、朋友的盛贊,一些民間藝人,為迎合人們這種心理需求,通過觀察被贊對象的行為、外貌,即興創(chuàng)作出一些符合“此時、此情、此景”的唱詞。在小鼓的伴奏下,進行演唱、贊頌,熱鬧的場面,博得主人和賓朋的歡心。這些藝人都有一手不可小視的絕技,就是即興創(chuàng)作,“撞誰贊誰”、“見事贊事”、“見人贊人”,贊不絕口,讓被贊對象其樂于心,不得不掏錢打發(fā)。這就是舊時人們?吹降馁澩恋。
贊土地同地花鼓、獅子龍燈一樣,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鬧新春的一種鄉(xiāng)俗,實為一種變相的乞討。土地歌最初源于民間說書藝人以土地神為名編出的贊美詞。土地神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的神之一,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護者,是與那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那方土地的土地公才會什么都知道。作為地方守護神,盡管地位不高,卻是民間供奉最普遍的。人們?yōu)橥恋厣窠⒌纳駨R幾乎遍布中國農(nóng)村每個村莊。因此,人們不會拒絕前來贊土地的藝人,施舍也格外大方。
關于贊土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清朝時,有一位賣青布的商賈,出外做生意,途中被強盜劫洗一空,覺得無顏回家面見妻兒老小,在被劫洗后的晚上在土地廟內準備自殺。這時,土地爺顯靈,及時將他勸解,并要他求助于民眾,一定能解決問題。賣布商賈一想也是,便放棄了輕生的念頭,但又想用什么辦法去求助民眾?他問計于土地爺,這時外面來了一個藝人,他一面敲打秤盤,一面唱道:“一步高來二步低,三步四步上階基,五步六步跨門坎,又怕金子銀子挺腳板。進得門來打一躬,一討住宿二討包封。”商賈聞聽,頗受啟發(fā),說道:“大師,你我都是落難之人,說什么討住宿,今晚你我將就將就!眮砣说溃骸澳慵缟锨嗖贾登Ы,手上量尺有寸分,再加上我這個敲得響的聚寶盆,你算什么落難人?”說完后來人就不見了,只留下一個秤盤。商賈想到,這一定是土地爺顯靈指點,我何不像來人一樣,敲打秤盤來求助鄉(xiāng)親。于是拿起秤盤,用量尺邊敲邊唱起來:“肩上青布值千金,手上量尺有寸分。聚寶盆中有斤兩,可算萬事不求人。我今落難難回轉,特向主東打秋風!背颖P敲響,引來眾人觀看,看者都賞賜銀兩,商賈接銀繼續(xù)唱道:“接罷銀兩打個躬,一謝各位賜盤程,二謝師傅真?zhèn)鹘,三謝土地救命恩……”于是,贊土地逐漸在民間流傳起來,成為了農(nóng)村許多人的一種職業(yè)。
唱土地歌者趁新春佳節(jié)人們愛熱鬧,隨人說贊語,弄點錢財。在舊社會,贊土地者絕大多數(shù)是一些貧苦百姓,且多半上來一定年紀,有的為生活所迫,常年流落在外。這一類人社會閱歷豐富,能隨口編出各種贊美詞。他們的道具很簡單,一面小鼓、一根竹片,邊敲邊贊,挨家挨戶串門。贊語全是一些奉承吹捧的順口溜。如:“腳踩階基長又長,兩只傘柱頂華堂。頭上頂蓋魚鱗瓦,地下金磚放浮光,子孫代代伴帝王!辟澩恋氐拿耖g藝人每年臘月起帶著簡單的行囊就外出,至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歸家。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流沙河一帶許多人以唱土地歌為業(yè),大都活動在長沙、益陽、湘潭一帶。他們在一根竹竿上串一些鐵片環(huán)穿戴在身上,贊土地時,隨意敲打著身體的任何部位,叮叮作響,很有節(jié)奏。有的老藝人則僅敲打著一只破舊的碗沿街入戶,清脆的打擊聲合著優(yōu)美的贊詞,格外動聽。他們一般離家鄉(xiāng)數(shù)十里或百多公里的地方才活動,往往選擇一些小城鎮(zhèn),挨個店鋪贊,所得大都為零錢,一塊的,五塊的居多,積少成多,一條街下來,有時收入達一百多塊。有時也入鄉(xiāng)村,鄉(xiāng)人則給米的多,給錢財?shù)纳。米積多了,攜帶不方便,則常以底于市場價賣掉。他們一天跑得好幾十戶人家,一個春節(jié)便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
有趣的是,在那個年代,湖南安化、醴陵許多唱土地歌者多在我們寧鄉(xiāng)活動,這似乎驗證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俗語,原因是贊土地實為乞討,遠離家鄉(xiāng)則可避免遇著熟人難為情而已。
筆者在兒時的記憶中,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流沙河清江(原清塘)村有個名叫“八背駝”唱土地歌的駝背老藝人,年近八旬,識字不多,卻滿腹經(jīng)綸,在舊社會時就沿家沿戶贊土地。他能遇物贊物,逢人便贊,能連續(xù)編唱詞數(shù)小時不間斷,據(jù)說一整個上午贊同一個人所吟唱的贊美詞能編一部長篇小說。老人每年到臘月就不見人影,到第二年三四月才回,一家七口人就靠老人贊土地的收入來維持,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
從事土地歌的藝人沒有口傳心授的師傅,靠的是社會生活的積累以及自身的聰明才智。除掌握一些基本的贊詞外,重要的是要學會靈機應變,能逢人贊人,遇物贊物。人有老幼、男女、職業(yè)之分,物更千差萬別。如《贊嫂》:“一贊嫂子好嬌容,月里嫦娥下凡塵。二贊嫂子多賢惠,當家作主樣樣能。三贊嫂子行孝順,敬老尊賢孟日紅。四贊嫂子多仁義,滿面春風待客人。感謝嫂子大包封,夫唱婦隨百年春!辟澩恋氐娜四X子反應要快,獨具慧眼,口齒伶俐,要掌握一套的過渡套語,自然而然地銜接上來。例如要你贊一日式牙床,多少方尺多少榫,多少花鏡多少板,尺寸長短都要一一贊明。贊者心中要有數(shù),有的借助戲文,有的借助行業(yè)贊語。贊土地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也要博學多才。只有贊得好,才會既得人喜,又得人財。
寧鄉(xiāng)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土地歌其實為寧鄉(xiāng)山歌的一種。土地歌可說可唱,有點類似山歌中的“哼山歌”,也多為七字句,只是內容與山歌不同,文詞與山歌一樣都淺顯易懂,語言口語化。如:“小鑼一響把話開,特到貴府送財來。一送一個千香寶,二送時招萬里財,三送桃源三結義……”“伙計去了我又來,難為伙計打開臺。我到貴府無別事,特來貴府討錢財。主東是個賢惠人,生怕?lián)鷶R我游春,忙將白米票子來打發(fā),打發(fā)得多,發(fā)得多,金銀谷米堆滿籮……”讀起來朗朗上口,一聽就懂。這樣一些贊詞曾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慢慢只存在于極少數(shù)人的記憶之中。
如今,無論在鄉(xiāng)間還是城市,極少看到唱土地歌的藝人,取而代之的是,挨街挨店占道攔車送財神爺者的大有人在,而且從業(yè)者越來越年輕化,一張值幾毛錢的財神爺沒十元塊打發(fā)不了趴在車門口“財神爺”。
信息來源:電政辦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