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起源于朝鮮半島,是一種利用假面具進行娛樂活動的形式,歷史較為久遠。盛行于李氏王朝時期,原是朝鮮族“農樂舞”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隨著舞蹈表演形式的不斷豐富和獨立,逐漸成為獨立的民間民俗舞蹈。“假面舞”最早的面具圖案是虎、豹等動物頭型,穿插表演于“農樂舞”之中,到了李氏王朝時期從“農樂舞”中分離出來之后,逐漸演變?yōu)槿祟^面具,并賦予了一定的思想內容。演員以假面具擋住真實臉面,扮演各種人物角色,通過各種人物夸張面具的娛樂表演,辛辣地諷刺和深刻的揭露了貴族階層腐朽荒淫的生活,鞭撻統(tǒng)治集團醉生夢死的頹廢精神狀態(tài)和本質,具有較強的進步意義和現(xiàn)實性教育意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大批朝鮮移民的遷入而傳入中國,在延邊地區(qū)較為流行。
假面舞主要通過演員佩帶假面具進行表演,表現(xiàn)的是一群農民正在慶祝豐收,兩個貴族酒鬼帶著一群伎女闖來搗亂,丑態(tài)百出,被忍無可忍的群眾扔進了酒桶,表達憤怒之情的基本內容。表演詼諧風趣、場面宏大。舞蹈以朝鮮族傳統(tǒng)舞為基調,利用夸張的表演動作,在打擊樂的伴奏下,0一個接著一個,鮮明而深刻地展示了不同階級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
假面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中唯一利用假面具表演的舞蹈,具有鮮明的思想內容。借用面具進行表演,雖然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但在朝鮮族民間舞蹈中具有獨特的表演方式,極具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是朝鮮族民間舞蹈特殊的表演形式,對于研究朝鮮族民間舞蹈和文化具有極高的價值,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信息來源: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