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廣陽區(qū)東尖塔村音樂會,屬于佛教音樂,俗稱“和尚經(jīng)”,由清朝中葉北京通州熬硝營和尚廟慧林法師所授。樂曲采用“工、尺”譜記法,樂手共十七人,演奏曲目有三十余首。曲目分為大曲和小曲兩種。大曲有《討軍令》、《玉芙蓉》、《普庵咒》、《三寶贊》、《小花園》、《金字紅》、《柳黃煙》、《翠竹簾》、《望江南》、《大祭倉》、《燈贊》、《跳神》、《石槽采土歌》。小曲有《西湖同》、《對太平》、《千人佛》、《跑柳》、《無頭鬼》、《妻上夫墳》、《琵琶令》、《桂前鎖》、《浪淘沙》、《月牙高》等。打擊樂曲有《發(fā)氣》、《洞深》等。
東尖塔村音樂會曲調(diào)古樸典雅,主要用于民間喪事,如報廟、見靈、跑方、渡橋、放樣等,念經(jīng)做法,凈宅驅(qū)鬼,超度亡靈。主樂器是管子,伴奏樂器有笙、笛、云鑼等,還有一套打擊樂器,有鈸、鐃、鼓、镲等。
東尖塔村音樂會于每年正月初一、十五供駕祭廟,求神降福。七月十五圍池塘吹打,放河燈。民國年間,音樂會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演出開始著佛衣、披袈裟、戴僧帽。樂手們在演奏上變調(diào)不改換樂器。一是換引子,二是換法,再有就換口法。音樂會自成立以來一直沿用舊曲譜,從不演奏鄉(xiāng)曲小調(diào)。保持原有特色,古樸而婉轉(zhuǎn)動聽。音樂會奏曲雅俗共賞,旨在傳承發(fā)揚,樂于外傳。幾百年來音樂會為鄰村培養(yǎng)了不少樂手。如南甸村、碾子營村、艾各莊村、劉各莊村等,為傳承和弘揚古老文化做出卓越貢獻。
東尖塔村音樂會演出時搭大棚,所掛《水祿》畫的是十道閆君,諸如人在世時做惡事,死后到陰間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做生意給人小份量到陰間小鬼就用稱勾搭心;說謊話到陰間小鬼要犁耕他的舌頭等,十分可怕,意在用神話教育后人積德行善,F(xiàn)存幾件佛衣、明朝大鈸、經(jīng)書和曲譜等。
音樂會傳承至今已有七代人,目前十幾名樂手平均年齡已過六旬,完全掌握這套曲譜只有年近八十歲的于風(fēng)書老先生。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