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縣位于滄州市東南部,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名人輩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康德第一保鏢霍殿閣。南皮自古習武成風,武林流派眾多,二郎拳是流傳較廣的流派之一。
二郎拳是我國優(yōu)秀的武術拳種,二郎拳的具體源頭由來實難考證。二郎拳始創(chuàng)于明末清初。據傳當時清朝康熙皇帝因害怕少林寺參與反清復明的活動,對其發(fā)出了解散僧兵、不準練武的旨意,很多少林寺武僧因此星散四方,將少林功夫傳入民間。其中少林寺武僧清風、清塵師兄弟二人云游大江南北,博采眾家之長,結合本門武功,融匯貫通,經過長期實踐積累,創(chuàng)編了一套新的拳路,因此取名二郎拳。后收俗家弟子,從此二郎拳在民間便得以流傳。另一種說法,因其拳械套路以對練為主,故名二郎拳。
據南皮縣志記載,二郎拳于道光年間傳入南皮,至今已有170多年。民國時期在南皮廣為傳播,新中國成立以后更為興盛,至2006年,南皮習二郎拳者有數千人。二郎拳傳入南皮縣內,分為4支:一支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郎拳第八世傳人崔笠將二郎拳傳于南皮縣黑龍村的刁書林,后來此拳就在黑龍村、大安村、占莊村、東光縣的仉王、仉于村等廣為傳播。崔笠拳師雖是二郎拳第八世傳人,但由于他最早把二郎拳傳入南皮,故南皮的二郎拳傳人都尊稱崔笠為師祖。一支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云游高僧華程居住于南皮縣馬村古廟,本村的劉代山等人先后拜其為師,學習二郎拳法。一支是由二郎拳第十一代傳人張玉亭武師(鹽山縣圣佛鎮(zhèn)人)將二郎拳法傳入南皮縣的馬村張方貴等人,從此二郎拳就在馬村扎根結果。后來馬村二郎拳師又將此拳傳入南皮縣占莊村、王國針村、大樹金村、許家桁村、曲莊村、山東樂陵市、寧津縣、遼寧省等地。一支是鹽山縣河里高村王銀幫將二郎拳傳入鮑官屯鎮(zhèn)大遲莊、小遲莊村劉豐樓、劉豐臺等人。
二郎拳法,剛勁有力,動作樸實,結構嚴謹,攻防嚴密,套路中之招式,均具技擊價值。其套路運動直來直去,拳法掌術要求直打快收,無空架,爆發(fā)力強。
手,眼、身、法、步緊密結合,閃、展、騰、挪靈活多變。有拳術43路,器械40套,對練64套。二郎拳不僅能擊敵防身,更能健身養(yǎng)生,且易學易練,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因而深受廣大武術界人士所喜愛。歷經世代相傳,門人遍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吉林等數十省。
二郎拳的練功方法,以站樁為主,兼習手指功、腿功、臂功等。既注重手眼身法步綜合技能的運用,更注重輕功、硬氣功、摔跤、舉重的訓練。練功時講究以“拳術為根,趟子為筋”,氣達周身,沉于丹田,練心聚氣。
二郎拳法的套路,有八路長拳、五路短拳、八趟陸春、十路彈腿、十二路長拳等;器械有:八趟單刀、偃月大刀、雙刀、宗棍(也稱五虎群羊棍)、鴛鴦三節(jié)棍、梅花槍、松槍、刺槍術、梨花槍、鐘馗劍、昆吾劍、行鉤、護手雙鉤、鏜、燕飛三棵劍等;二郎拳的散手技法集武術摔打、擒拿之大成,兼有點穴-。
目前南皮縣已成立了二郎拳的功夫表演團,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武術比賽、武術表演,獲得個人獎項、集體獎項千余枚;二郎拳不僅在很多正式場合表演,在民間也廣泛開展,每逢有重大活動、隨政府招商引資、文化交流、婚喪嫁娶、開業(yè)慶典都少不了二郎拳功夫團的精彩表演,大大豐富了城鄉(xiāng)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