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花甲禮系朝鮮族壽禮的重要禮儀之一。朝鮮族自古以來,就把尊重老人視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禮節(jié)。朝鮮族同胞每逢60大壽都舉辦壽禮,叫做“回甲宴”或“花甲宴”;籽缡浅r族人民為60歲老人舉行的生日宴。按古代干支紀年,60年作為一個循環(huán)單元,因此,將60周歲稱作周甲或還甲。朝鮮族把60歲看成是人生道路上的分水嶺,因此花甲禮也就特別隆重,是朝鮮族人民生活中重大的人生禮俗。
關于花甲宴的由來,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故事。高麗時代國王頒發(fā)了一條殘酷的法規(guī):人過60,不死即埋,后稱高麗葬。一位姓金的窮人,把年過60的父親藏入一座山的山洞之中,每天偷偷地給他送飯,始終沒被人發(fā)覺;实勐犝f了高麗葬這件事感到這條法規(guī)過于殘酷,便給高麗王送去了三個難題,使他非常為難。山洞里的金老漢聽到這個消息后,告訴兒子如何解答這三道難題。兒子來到京城,向高麗王訴說了解題之法。國王聽后,欣喜異常,究其出謀者,方知是一位年過花甲的窮老漢。于是,高麗王醒悟到老年人閱歷豐富,是國家的財富。從此,廢除舊律,通令全國尊重、愛護老人。那位金老漢重返家園,與家人團聚,安度晚年一直到壽終正寢。從此以后,花甲宴代替“高麗葬”,敬奉老年人成為朝鮮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傳說歸傳說,其實這種禮儀形成于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是由生日祝壽和尊重老人的風俗演變而成的。最初產(chǎn)生于王室,后來逐漸普及到平民百姓階層。慶賀花甲的習俗在中國朝鮮族之中也一直得到傳承,主要流傳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東北三省朝鮮族聚居地區(qū)。
朝鮮族花甲禮有著比較嚴格的程序,主要分為擺壽席、獻壽、放壽席、鬧壽夜、分壽桌等項目。傳統(tǒng)的儀式一般在農(nóng)家院里舉行,壽星夫婦以及親屬及其子女必須穿著民族服裝。古時參加這種較為莊重的慶典都要身著白色的民族服裝,發(fā)展到現(xiàn)代,對服裝的要求已不那么嚴格了,大家都比較喜歡穿上顏色鮮艷的服裝,更襯托出喜慶的氣氛。在擺壽席之前,需先掛幕布或擺屏風,然后現(xiàn)場題寫祝壽對聯(lián)。
擺壽席時,擺放菜肴的位置都有規(guī)矩,多是選擇兒女雙全、三世同堂、懂得禮俗的婦女提前兩三天就開始操辦。到壽辰當日的上午,在堂屋內,往桌案上擺各種糕點糖果、整雞整魚、大塊肉、打糕等必備壽食不下50余種。擺壽席要突出雄雞的造型,整體看上去豐盛美觀、主次分明。
朝鮮族花甲禮的重頭戲就是獻壽了,對壽星敬酒、行大禮的過程就是獻壽。先是由主持人介紹壽星的人生經(jīng)歷,然后由長子夫婦開始敬酒,行大禮,接著次子一直到孫子輩依次獻壽。獻壽之后便是娛樂性的祝壽,此時,朝鮮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長得到充分發(fā)揮,他們在壽臺前或唱或舞,極具朝鮮族特色的頂瓶祝壽舞常常會出現(xiàn)在這個即興表演的祝壽環(huán)節(jié)中。來賓或表演者頭頂裝有過半果酒的玻璃瓶,擊節(jié)起舞。舞者時而輕盈的移動,時而原地盤旋,舞姿舒展,技藝精湛,既展示了朝鮮族婦女能歌善舞的特長,又體現(xiàn)出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接著便是放壽席,壽星或其子女向賓朋敬酒答謝。晚宴結束后,家人及親朋歡聚一屋,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在各路親朋臨別之際,東家要分壽桌,把壽桌上所擺的糕點果品分贈給親友。
在朝鮮族的觀念中,“孝為百行之首”,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準。對父母關心、孝敬,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美德,花甲宴是兒女們向父母表達孝心的禮儀,有助于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tǒng)美德。舉辦花甲宴過程中牽涉到三代人,兒女們要為父母準備一身新衣裳和花甲筵席,祝壽的孫子孫女們滿杯愛戴之情向爺爺奶奶磕頭敬酒。通過這種充滿關愛的禮儀,能夠進一步增進父子,祖孫,兒媳與公婆之間的關系。
花甲禮對保護朝鮮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影響,通過花甲宴傳承尊老敬老的美德,加強人們的交往和交流,豐富朝鮮族群眾的生活,增進朝鮮族和其他民族間的團結和全社會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