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盛大會!澳沁_慕”意思是“娛樂”和“游戲”。通常須看當年的牧業(yè)生產(chǎn)情況,一般是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小開就是指在旗(縣)、蘇木(鄉(xiāng))開,或嘎查(村)開,或個人籌辦,百二八十人開;大開就是指盟(專區(qū))里開,參加者有幾萬人。舊時,舉行那達慕大會時還進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jīng)頌佛,祈禱神靈保佑,祝福草原牛肥馬壯,人畜兩旺。夜間,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圍著篝火,伴隨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男女青年翩翩起舞,放聲歌唱。這種熱鬧的活動往往通宵達旦。那達慕大會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古代蒙古族的每個家族,為了檢查自已的勢力,維護或分配草場,每年都要聚會一次,大家在一起歡樂游玩。后來,隨著蒙古族社會封建勢力的擴大,剝削階級利用這個節(jié)日,一面尋歡作樂,一面宣揚封建迷信,贊美王公貴族和宗教上層,以“那達慕”這種娛樂活動來愚弄人民,那達慕大會的性質(zhì)逐漸產(chǎn)生了變化。建國后,隨著蒙古族人民政治思想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那達慕大會逐步進行了改革,拋棄封建迷信的東西,真正成為勞動人民的盛會。
那達慕大會的時間并不固定,一般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jié)舉行。其內(nèi)容既有賽馬、摔跤、射箭、棋類等體育活動,也有電影、戲劇、歌舞、曲藝等文化活動。與此同時,舉辦物資交流貿(mào)易活動,人數(shù)眾多,規(guī)模盛大,內(nèi)容豐富,隆重熱鬧。
每逢那達慕大會,蒙古族人民穿著節(jié)日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方圓幾百里趕來參加大會,有的甚至帶來帳篷臨時安家。會場所在地,牛羊歡叫,牧馬嘶鳴,彩旗飄揚,人聲鼎沸,百貨攤、茶攤、飯館、說書棚、售書亭、藥店、照相館、蒙古包內(nèi)外,到處是歡歌笑語。平日寧靜的草原上頓時出現(xiàn)了繁華熱鬧的“新城”。
現(xiàn)時的那達慕大會上,除開展上述活動外,還常常對先進集體和英雄模范人物進行表彰獎勵,傳達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慶賀豐收,使那達慕大會更加重要,更加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