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十樣景(第四批省級)
上高十樣景主要分布在上高縣境內的敖陽街道、徐家渡鎮(zhèn)、錦江鎮(zhèn)、南港鎮(zhèn)、田心鎮(zhèn)等地,其中以錦江鎮(zhèn)的團結村的表演最為經常,舞得也比較好。據當地老人講十樣景于清初傳入我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使用的樂器有碰鈴、鈴鐺、小鈸、小鑼、堂鼓、板鼓、塔塔鼓、竹板、嗩吶、笛子十件樂器演奏,故名十樣景。
上高十樣景以花鼓戲的曲牌為固定曲調,以嗩吶為主演奏,各種樂器伴奏,表演一般不單獨進行,而是以“彩蓮船”、“蚌殼燈”合在一起表演。民間多在春節(jié)前后以及新婚、新屋、生子、祝壽、開張、升遷時使用。表演時的隊形以橫、豎為主。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主要是“走位置”,且變化不多。走一圈回到場中央再演奏一曲,演奏完后又走,走回原處又演奏,就這樣循環(huán)反復,直至“彩蓮船”、“蚌殼燈”同時表演完才結束。
“彩蓮船”由五人表演,姑娘站在彩蓮船中。船左、右兩邊由四女表演,原為男裝女扮,民國初期改為女扮,表演者每人肩挑兩只花籃,編成兩隊,表演仍取原始形式,按照“十樣景”的曲調,頻頻的作隊列穿插,舞步簡樸,隊序流暢,真可謂歌舞舞升平,歡樂無窮。
“蚌殼燈”流傳極廣,二人共舞,有簡單情節(jié):漁翁為取蚌珠,幾番為蚌夾臂挾臀,扎掙扭擺,妙趣橫生,詼諧之情每每皆是!鞍鰵簟币灾本,互換等隊形為主,走四角,平列,轉圓圈為穿插過渡隊形,直線對峙表演居多,表演以漁翁為主,雖有固定地位及基本動作,但表演者仍可按當時之表演情緒作些即興變動,以增加演出氣氛。
“十樣景”雖以打擊樂為主,但與“彩連船”、“蚌殼燈”合在一起表演就增加了演出氛圍,使整個表演節(jié)奏舒緩,表情細膩,觀后給人一種歡快的感受,故其在當地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