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魯國(現(xiàn)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騫少時為后母1,冬天,后母以蘆花衣?lián)p,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騫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為惰,笞之,見衣綻處蘆花飛出,復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極,欲出后母。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逼涓高@才饒恕了后妻。從此以后,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閔子騫崇尚節(jié)儉,魯國要擴建新庫房,爭取他的意見時,他批評說:“原來的庫房就很好,為什么再勞民傷財去改造?”孔子贊成他的意見,贊揚說:“這個人平時不亂說,講出話來就非常正確!
季桓子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開始時閔子騫不同意,對來人說:“好好給我辭去這個職務,如果再來,我就離開此地到汶上去(暗指離魯奔齊)!笨墒呛髞斫(jīng)孔子勸說,還是任了費宰,并把家遷到東蒙之陽,村名閔子莊(今閔家寨)。他治理費地很有成績,但看不慣季氏行為,最后毅然辭職。由此可以看出閔子騫剛正不阿的品格。
閔子騫曾隨孔子去列國游學,病卒于長清縣內(nèi)。閔子騫葬于何地尚無確址,但他兒子閔沃盈葬在閔家寨卻是人所共知。因此,閔家寨閔子祠成為海內(nèi)閔氏續(xù)譜處和祭祀處。其面積約有二十余畝,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陽門三間,上懸乾隆皇帝手書“篤圣祠”三個金光大字,今尚有遺址。
濟南也有閔子騫的紀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園西側(cè)。推開兩扇虛掩的木板門,向南而行,就可看見一個高約兩米的墳堆。在墳堆四周,立有數(shù)十尊石羊、石馬、石獅、石龜、石佛、銅佛。此處還立著刻有“首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據(jù)說,文革前(60年代)閔子騫墓規(guī)模還很大,當時墓區(qū)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200米。墓堆封土直徑七八米,高十幾米,周圍還有合抱粗的古樹30余棵,歷代碑刻10余尊。文革時整個墓區(qū)遭到嚴重破壞,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毀,古樹被砍,僅剩兩棵,封土被挖去燒磚瓦,空閑處還建了雞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關(guān)部門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復。據(jù)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的同志介紹,文物部門目前已著手研究方案,準備讓沉寂多年的閔子騫墓重見“光明”。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