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社”也稱“耍鬼”,是流傳于我省晉中壽陽縣平頭溝北一帶的極為古老而又稀有的儺舞形式。據(jù)說是表現(xiàn)“黃帝戰(zhàn)蚩尤”的傳說故事:黃帝為了戰(zhàn)勝蚩尤部落,命令將士打扮成24家“魂頭鬼”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勝利,為了表彰將士愛社稷的英勇行為,就把這種儺舞稱之為“愛社”。
《壽陽縣志》記載,每年陰歷七月十三,“愛社”和鄰村三大社都要到本縣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軒轅廟進行祭祀表演,據(jù)說是為軒轅黃帝過生日,而“愛社”是唯一被允許進入軒轅廟內(nèi)進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節(jié)目只可在廟外的山頭上表演。漢代以后,“愛社”有一部分演變?yōu)轵坑葢蚧蚪堑謶,如在壽陽境?nèi)也留下了一種竹馬戲,但形式內(nèi)容則演變?yōu)閼騽,只有“愛社”的鬼儺卻以原始形式在壽陽留存了下來,并且保留了遠古鬼圖騰的形式和內(nèi)容。黃帝的將士由于佩戴鬼飾面具作戰(zhàn)獲勝,子民便把對黃帝的崇拜轉為對“鬼”的崇拜,成為一種“鬼”圖騰。到明代以后,儺舞演變?yōu)閮畱,儺的分支為兩類:一類是娛神重文情,一類是驅鬼重武技。儺舞“愛社”由于地處平頭武術之鄉(xiāng),其舞蹈動作將武術中的小洪拳與舞蹈融會為一體,粗獷簡單,原始性極強。明清年間,“愛社”由壽陽縣平頭鎮(zhèn)溝北村王府勇為主進行表演,到清末以后,由王樹檜傳至本鎮(zhèn)韓溝村外甥韓某,1985年以后,溝北村失傳,現(xiàn)僅有韓溝村村民韓富林等十余人可表演。
“愛社”儺舞表演時由24人組成,6名大鬼戴鬼臉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馬蹄形面向中央作為城廓形兩邊助陣,表演程序分武勢、倒上墻、直墻、小場、過關、耍桌等,整個演出約50分鐘。表演時,全體演員都站在廟院中,18個“小鬼”每人手拿小鑼敲擊,時而發(fā)出“嗷嗷”的叫聲。鑼鼓一響,站在中間的6個“大鬼”開始表演,其舞蹈有軟勢、猴勢、抱勢、推門等動作以及珍珠倒卷簾等組合。整個表演節(jié)奏平穩(wěn),氣氛沉悶,呈現(xiàn)一種古樸、單調、森嚴的神秘色彩。
從愛社鬼臉面具制作工藝來看,它被認為是一種“鬼”圖騰的原始崇拜。面具制作以龍頭為模具,頭角耳環(huán)也以龍的造型為主,“鬼”的形象實際上是“龍”的精神,鬼是形式,龍是內(nèi)容。所以,“愛社”的鬼圖騰,實質上是龍圖騰的另類表現(xiàn)形式。6個儺面具全為鬼臉,紅綠藍紫黑白依序排列,紙漿制作,配以頭角、耳環(huán)、紅纓等;武士身著青色戰(zhàn)袍、上衣下褲、黑靴,胸扎十字紅絲絳,手舞繡魚符、白毛巾。樂器有鐺鑼十八面、大鼓、大鑼、镲等。
現(xiàn)在壽陽“愛社”在最早的發(fā)源地溝北村已失傳,在距溝北村20里的平頭鎮(zhèn)韓溝村仍有十多人可表演,但他們年齡最大者已80歲,最小者也50歲。而鬼儺面具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且僅有韓富林一人可以制作,其制作工藝也將瀕臨失傳。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