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踢球舞,俗稱“貢球舞”、“碰球舞”,舞蹈的名稱直觀地反映了該舞蹈最重要的特色,即以腳踢球,以手拋(貢)球,和以身體其他部位,包括肩、臂、肘、膝、頭、脖等碰球、接球等。
踢球舞源于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體育游戲“蹴鞠”。漢劉向《別錄》:“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也材也,皆為嬉戲而訓練之!睗h王室所藏的軍事書籍中有一部《蹴鞠新書》,《后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兵技巧十三家”之內(nèi)。古漢語“!、“蹴”即“踢”,“鞠”即“球”,“蹋鞠”、“蹴鞠”即“踢球”。這種游戲后來演變?yōu)閮蓚分支,一個是現(xiàn)代足球運動的雛形,另一個就是通過與音樂、歌舞等藝術形式的結合,逐漸舞蹈化,成為“蹴鞠舞”。唐人有《內(nèi)人踢球賦》載述,“球體兮似珠,人顏兮似玉”,“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騰虛兮還踐其實”,把女子踢球描寫得惟妙惟肖。
“蹴鞠”舞蹈形式的流布并不限于泉州,但是泉州踢球舞有一定的科范程式,也最為風趣。踢球舞傳入泉州后,經(jīng)地方戲曲吸收、改造,與梨園戲科步結合,吸收南少林武術動作,包括球手的動作,使“踢球”的動作更加舞蹈化。保留至今的宋元南戲梨園戲,其宋元舊篇《鄭元和》中“亞仙踢球”一場,即保留了宋元時代泉州踢球舞的科范程式。另方面,泉州高甲戲以丑角藝術見長,泉州踢球舞加入丑婆表演動作,妙趣橫生,極盡詼諧戲謔,使得這種舞蹈成為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流傳、影響了閩南各地的民間踢球舞。
泉州踢球舞一般按娘、婢、女丑等角扮演,除司球者外,其余皆為女性,表演大致可分為“舞臺彩球”、“踩街彩球”和“高蹺彩球”三種類型!案哕E彩球”因受高蹺的制約,動作上不如其它兩種翻躍自如!安冉植是颉敝饕窃诓冉只顒又行羞M表演。還有一種“彩球弄”舞隊形式,一般為男一人舞彩球,彩旦一人,彩婢(青年姑娘)四或六人,隨后是手執(zhí)洞簫、南琵、月琴、二胡以及打擊樂“小叫”、“銅鐘”、“響盞”的演奏者,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