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以嗩吶為主,主要用于婚喪禮儀,又可分為粗樂、細樂、兩支嗩吶加鼓釵的稱“粗樂”。小嗩吶做主樂,笙、管、胡呼為和樂的稱為“細樂”。不論是粗樂或是細樂,均有明顯的北方民族風格,激越昂揚,粗獷豪放,給人以振奮感。從明代以來,從事演奏的樂戶地位低下,為人所鄙視。祁縣稱為“王八疙瘩”,習其藝者極為稀少,藝人之名不見經傳,有則以綽號或小名留世。清末,祁縣樂手大多師承高三忙,肉兒,王保兒等樂師,演奏班藝人散居各村,由賃鋪牽線聘用,有事則聚。一九三零年,縣內聯系點主要有梁村,東六支、西陽羽、豐固、賈令、西建安、西六支等地,主要藝人梁村有回大頭,東六支有二禿、木林、西陽羽有二旦,城北關滿堂、滿壽、黑木炭、二圪截等,藝人生活清苦,每在春節(jié)期間結伙“聒街”,走街串巷,登門入戶獻藝,討得一些蒸食或錢財,以補不足。
新中國建立后,婚事儀式中廢除轎迎習俗,吹奏亦豁免,從藝者愈稀,一九六二年春節(jié)文藝會演期間,特邀吹奏藝登臺表演,以二瞎子為首的南左班,以李四元為首的東六支班,以劉林保為首的豐固班,以及城南樂班,輪番演奏,各臻其妙。
八十年代以來。八音會又濫用于喪事。但熟知古調者已不多。一九八七年,縣文化館指定專人從老藝人劉林保處挖掘整理出部分曲譜,以內部資料形式印行。
祁縣八音會是流傳于山西晉中祁縣及周邊地區(qū)的一種漢族民間吹打器樂。八音會原為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以嗩吶為主,主要用于婚喪禮儀,又可分為粗樂、細樂。兩支嗩吶加鼓釵的稱“粗樂”。小嗩吶做主樂,笙、管、胡呼為和樂的稱為“細樂”。
明代以來,從事演奏的樂戶地位低下,為人所鄙視,祁縣人稱為“王八疙瘩”,習其藝者極為稀少,藝人之名不見經傳,有則以綽號或小名留世。清末,祁縣樂手大多師承高三忙,肉兒,王保兒等樂師,演奏班藝人散居各村,由賃鋪牽線聘用,有事則聚。一九三零年左右,以祁城村范氏家族為主的傳統(tǒng)民間八音會藝人,每在春節(jié)期間結伙“聒街”,走街串巷,登門入戶獻藝,討得一些蒸食或錢財,以補不足。新中國建立后,婚事儀式中廢除轎迎習俗,吹奏亦豁免,從藝者愈稀。祁縣八音會使用樂器有大鼓、小鼓、板、大鑼、小鑼、鈸、镲、小云鑼、梆、巨琴、二把、胡胡、嗩吶、木魚等。演奏曲牌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樣錦]、[長皮]、 [節(jié)節(jié)高]、[戲牡丹]、[得勝令]、[招軍]、[如令]、[盜令]等數十個。代表曲目有《鳳還巢》、《看燈山》等。
祁縣八音會吹打并重,演奏兼?zhèn)洌M曲格律與節(jié)奏變化豐富,旋律高亢悲壯、激越豪放、熱烈火爆、蕩氣回腸,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