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春白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是流行在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白酒釀造技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是以汾酒釀造工藝為代表的清香型蒸餾酒的釀造技藝,也是以其他少數(shù)民族釀酒技藝中汲取的先進經(jīng)驗,承載了中國北方不同時期的習俗風尚,農(nóng)耕文化,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釀酒技藝,2008年,梨花春白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山西省朔州市的應縣古稱應州,地處雁門關外,氣候嚴寒,酒成為人們生活中必備的物品,豪飲習俗也促成了當?shù)蒯劸茦I(yè)的興盛,釀酒工藝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梨花春白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以應州東上寨出產(chǎn)的“狼尾巴”高粱為原料,用標準篩篩去雜質(zhì)和蓖糧,然后進行粉碎、配料、潤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積,入池發(fā)酵、出池蒸酒等8個工序。
一、粉碎:古用石磨或(驢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狀,后用電磨磨成過標準篩的原料。
二、配料:將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輔料(稻殼)按照嚴格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勻。
三、潤料、拌料:將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糧量的40%—50%加水進行潤料,水溫為常溫,翻拌均勻,堆積1小時左右,使糧充分吸收水份,有利于糊化,加水量視面濕而不粘。
四、蒸煮糊化:將面楂上甑鍋進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將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鍬和菠萁將面楂一層一層地裝入甑鍋,待汽圓后蒸煮糊化1小時左右,使面熟而不粘。
五、冷散:將蒸好的面楂用木鍬鏟出甑鍋放到干凈的地面上用木鍬攤薄、勻,進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數(shù)次冷散,視溫度達到夏季為20—22℃為宜,冬天為16—18℃為宜。
六、加曲、加水堆積:將冷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用木鍬進行翻拌,使之均勻,用手掌捏住面楂從手指縫擠出1—2滴水為宜,然后進行堆積,堆積時間不低于1—2小時。
七、入缸發(fā)酵:將堆積好的酒醅用竹簍人工入到缸里,上邊蓋上石蓋進行發(fā)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與地面平齊,發(fā)酵周期一般為21天。發(fā)酵時要掌握酒度的變化,一般應遵循“前緩升、中挺、后緩落”的原則。即入缸后,溫度逐步上升,發(fā)酵中期,溫度應穩(wěn)定一個時期,然后到發(fā)酵后期,發(fā)酵溫度緩慢下降。
八、出缸蒸酒:發(fā)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簍抬出至甑鍋邊進行蒸餾,裝甑時應按照“穩(wěn)、準、細、勻、薄、平”的原則進行操作,裝甑蒸汽應按照“兩小一大”的原則進行操作,流酒時蒸汽應按照“中酒流酒,大氣追尾”的原則進行操作,接酒時應依照酒花大小程度來判別酒頭、原酒和酒尾,酒頭、原酒和酒尾都分級分缸儲存,一般儲存6個月以上酒體成熟。
梨花春傳統(tǒng)釀造技藝采用的中溫制曲、堆積增香、地缸發(fā)酵、慢火蒸餾、分級貯藏等工藝操作,都是憑借釀酒師傅輩輩口傳身授的,至今一些關鍵的工序仍需手工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