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寨十八羅漢是清末商人周金城用佛教故事人物整編而成的民間舞蹈節(jié)目。150多年以來,經(jīng)過周家世代藝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十八羅漢藝術(shù)更加成熟完美,引人入勝。在鏗鏘悅耳的鑼鼓聲中,只見九個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羅漢,各自肩負(fù)一個少年羅漢,自始至終在場上變換各種隊形,戲耍各種花樣,不斷地給人們以懸、驚、險、妙、美的視覺沖擊,讓人們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得到了心理上的極大滿足。這些套路主要有大漢挎娃(挎娃),蹬壇拜將(蹬甕)、金門牌坊(單、雙牌坊),通天大柱(通天柱)、金蛇退殼(蛇退殼),蓮里生子、叩拜觀音、三陽開泰(真、假三節(jié))、日照四門(四門),四柱擎天(四柱)、八吉祥輪(地輪子)、喜過天橋(過橋)、五娥展翅(搧蛾)、老子騎牛(騎牛)、白馬負(fù)經(jīng)(白馬分鬃)、巧打飛腳(單撇)、莽漢辮蒜(辮蒜)等,有十八種之多。
東寨十八羅漢的整個表演時間在四十分鐘左右,舞蹈表演時,由十八位青壯年小伙子組成,其中九個體魄魁武,身強力壯的青壯年扮大羅漢,也稱座子,九個活潑可愛的少年扮小羅漢,表演自始至終采用鑼鼓打擊樂伴奏,鑼鼓隊由14人組成。
東寨十八羅漢的整個表演時間在四十分鐘左右,舞蹈表演時,由十八位青壯年小伙子組成,其中九個體魄魁武,身強力壯的青壯年扮大羅漢,也稱座子,九個活潑可愛的少年扮小羅漢,表演自始至終采用鑼鼓打擊樂伴奏,鑼鼓隊由14人組成。十八羅漢的基本特征是“驚、險、懸、妙、美”。
驚心動魄。
為了突出民族的力量美,在長達四十分鐘的十八羅漢表演中,中途不換人,也不休息,通過連續(xù)不斷的造型,給人們帶來一種新穎刺激感,人們往往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高難度舞蹈動作而心情緊張,驚呼不已,在心靈上獲得震撼的同時,達到一種美的享受。
險象環(huán)生。
十八羅漢是雜技性很強的舞蹈藝術(shù),許多動作套路因講究技巧而危險性增大,尤其對九名小羅漢來說,他們年齡都在7—10歲之間,在表演過程中不僅要求膽子大,身挺直,而且還要求或站、或坐、或騎在大羅漢肩頭上,運用體態(tài)和手臂塑造各種形象,真是藝高人膽大,隨優(yōu)美的舞蹈造型,他們次次化險為夷,達到了造型大方、動作舒展的程度,增添了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們拍手叫絕,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懸心吊膽。
十八羅漢在表演中,小羅漢除表演“八吉祥輪”(地輪子)和“金蛇退殼”(蛇退殼)外,大都離地在大羅漢的身上表演,尤其是在表演高潮時,大小羅漢連續(xù)組成三層或四層疊羅漢,這時人們便會對小羅漢的擔(dān)心油然而生,而隨著成功的表演,觀眾擔(dān)驚受怕之情方才落地。這種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喜悅,令人嘆為觀止。
妙趣橫生。
“十八羅漢”雖然取材于佛教故事,但它明顯地表現(xiàn)為拿來為我所用,賦予當(dāng)?shù)仵r明特色,象“蛇退殼”和“騎!钡冗@些當(dāng)?shù)厝藗兯煜さ淖匀滑F(xiàn)象和生活細(xì)節(jié),通過藝術(shù)化的舞姿表現(xiàn)出來,非常傳神,魅力無限,既反映出民間藝人們的聰明智慧,又增添這一民間舞蹈的美學(xué)價值。
美不勝收。
十八羅漢舞蹈很強調(diào)隊形、場面的組織變化,以吉祥用語和邪俗共賞的詩句作為套路名稱,使畫面、路線,變化更富有詩情畫意。表演者通過一系列舞蹈造型動作,為人們傳遞出一種真善美的意境,這是我們民族審美心理的審美趣味的集中體現(xiàn),它所帶來的藝術(shù)效果就是觀眾和表演者雙方的審美心理,都得到了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