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譚熠
《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戰(zhàn)國末期,秦王嬴政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天下,自稱“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岸四(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齊地(今山東),祭高山大川之事。乃至渤海以東,芝黃(今山東黃縣東面)、睡(今福山東南)、窮成山(今成山東角),登芝罘(今芝罘島),立石。頌秦德焉而去。”這是秦始皇—登芝罘山,時年40歲,并立下第一塊石碑,同時禮拜齊地八神之一——陽主。
秦始皇一登芝罘時,曾修有始皇道,從今天幸福鎮(zhèn)幸福八村的八里崗開始到芝罘大疃村,仍有遺跡可尋。據(jù)說,秦始皇東巡時,在瑯琊(今山東省膠南市瑯琊縣)遇齊人徐市(即徐福),徐市告訴他:大海里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但須派童男童女隨他去海中求仙方可得到。始皇信之,遂“遣徐市發(fā)童男女?dāng)?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
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東游,再次來到膠東二登芝罘,時年41歲。他又在老爺山上立碑一塊,紀(jì)功刻石分立兩端,史稱兩觀刻石,碑文系李斯手書,《史記》中均有記載。封建社會的達(dá)官貴人多慕名碑刻,到老爺山上觀光,當(dāng)?shù)赝林豢捌?招待,于明朝年間將碑石推入海中,今人尚有于海底觀其顏者。
秦始皇三登芝罘是在9年之后(胡亥元年,公元前210年),時年50歲。第一次東巡時派去求長生不老藥的徐市,一去九年空手而歸,他怕秦始皇罪責(zé),編造了一套謊言:“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原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1射之!笔蓟是笙尚那校乓詾檎妗A⒓疵遏~者下海捕殺大魚。自己則持可發(fā)“連1”(連續(xù)發(fā)射的箭)的強弓,從瑯琊出發(fā),沿岸巡海,至成山也未見大魚,又回頭向西來到了芝罘山(即芝罘島老爺山),果真看見一條大魚揚鰭而來,便親持弓箭射殺一尾,留下“射魚臺”之名,F(xiàn)遺址即老爺山北坡半山腰處,方圓10平方米左右,此處皆青石鋪砌。
秦始皇枉費心機,不但沒有尋求到長生不老藥,反而在歸途中患重病,未及咸陽便死于沙丘(現(xiàn)在河北省平鄉(xiāng)縣)!陡I娇h志》中有兩篇文章諷刺道:“北筑長城南取越,虔劉極矣更誰欺;仙藥自是不可致,枉與一魚角雄雌!
陽主廟的故事
在浙江象山島和煙臺芝罘島上分別矗立著南、北兩座陽主廟,芝罘島陽主廟約建于春秋時期,是齊國奉祀“八神將”的廟宇之一。廟里供仰的是“齊地八神”之陽主,還供養(yǎng)著陽主的四位嬌妻——陽主奶奶。
關(guān)于陽主廟的民間故事很多,相傳在芝罘村剛有人煙時,村中一陳姓大戶家有四個閨女,個個聰明美貌。一年春天,姐妹四人結(jié)伴到芝罘山后趕海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玉石似的充滿靈氣的石人,十分喜愛,決定將它抬回家去。她們抬著石人翻過老爺山,來到山前坳地時,石人突然變得異常沉重,無論如何也抬不動了,姐妹們便嬉鬧起來,用竹簍投擲石人的頭頸,約定誰套中便留下給石人做媳婦,結(jié)果姐妹四人都套中了。當(dāng)晚,四個姑娘便同得一夢,夢見石人將她們抬去成了親,姑娘的父母也夢見石人身著蟒袍,自稱陽主,要求給它修一座廟。幾天后,四個姑娘竟同時離開了人世,大家都說她們是給陽主做夫人去了。姑娘的族人便在石人所在的坳地蓋了一座大殿,這里背風(fēng)向陽,三面環(huán)山,一條小溝通海,并參照石人雕塑了廟內(nèi)的陽主神像,后人稱為陽主爺。陽主廟建成后,四個姑娘托夢給村中的會首說:“我們四人都做了陽主爺?shù)钠拮,希望能給我們姊妹建個后殿,夫妻團圓。”村中便又修了一座后殿,前后大殿以長廊相連,后殿正中并排供奉著四姐妹的神像,后人稱她們?yōu)殛栔髂棠獭?
又傳說幾百年前,一條浙江象山的大貨船滿載經(jīng)過芝罘碼頭,行至崆峒島海面時狂風(fēng)驟起,只得拋錨停船。夜里,船上專門供神的香童不小心落海,伙計們打撈一夜未果,只得作罷。第二天風(fēng)停日出,船老大率眾人由芝罘島東口上岸拜祭陽主。進(jìn)了大殿便見神案下睡著的正是自己船上的香童。叫醒詢問答曰:落水后,被人經(jīng)由一條大道扶來這里,便安睡了。眾人聽罷十分驚喜,回到浙江便按芝罘島陽主廟的圖樣修了一座南陽主廟,同樣供奉陽主爺,四季祭拜求保海上平安。
秦始皇東巡和陽主廟的民間故事生長于北方海島并深深扎根于民間,是極富海島特色的文學(xué)作品,它反映了千百年來海島漁村的社會風(fēng)貌和風(fēng)土人情,對了解煙臺社會文化的脈落發(fā)展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