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德昂灑智是藏族的“文房四寶”,始自吐蕃王朝時期,因起源于青海省果洛州達日縣德昂鄉(xiāng)而得名,是特色獨具的藏文書寫與制作墨紙工藝,也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藏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有30個輔音字母、4個元音符號和用來拼寫外來語的5個反寫字母、5個送氣字母。每個音節(jié)的組成以基率為中心,又有上、下加,前、后加和再后加字等。藏文書寫時,是由左向右橫寫,其清晰而固定的走向,使它的書寫格式有固有的規(guī)定。果洛德昂灑智藏文書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體等數(shù)十種字體,書寫迅速、形體優(yōu)美,流暢的字體成為最實用、書寫最快的書體,因而被廣泛地運用。果洛德昂灑智藏文屬硬筆書法,因而筆端扁平而堅硬,容易形成一種簡潔流暢的曲線和直線效果,近似于刻印體。
果洛德昂灑智的主要器具有筆、墨、紙、硯、寫字板、文具盒、毛刷、硯套、打線器等物品。德昂灑智的書寫對工具筆墨紙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竹筆是德昂灑智最為關鍵的工具之一。藏族書法歷來使用竹筆,竹筆是將用骨髓或酥油浸潤的竹子烘烤、削制而成。竹筆一般長13cm、寬1cm,筆尖為鴨嘴狀,正中有細縫。西藏的筆以產(chǎn)與察隅、林芝的“普蘭筆”為最多。果洛德昂灑智制筆工藝獨特,通過劈、削、刻、發(fā)酵、油浸、熏烤等工藝流程,以達到書寫流暢、剛柔適度、經(jīng)久耐用。
墨以當?shù)氐V物質(zhì)和植物為原料,經(jīng)研磨、燒制、調(diào)和等工序制作而成,在水中浸泡數(shù)年也不掉色、不走墨。紙則采集當?shù)刂参,?jīng)剁、切、煮、刮模、定型等工藝制作而成。但制成的紙張較厚、粗糙、脆硬,在書寫前需要進行打磨、柔化等繁雜的工序方能使用,因此,已極少制作和使用。
果洛德昂灑智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鮮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是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典型代表。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