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歌唱藝術主要包括長調與短調的民歌以及呼麥。蒙古族長調民歌和呼麥列入世界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我們需要細化了解的是,2008年,“蒙古族民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包括科爾沁敘事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其中,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和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都是短調民歌,這容易理解?茽柷邤⑹旅窀,即科爾沁敘事“胡仁烏力格爾”,是在史詩、好來寶、贊頌詞和漢族評書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民間說唱藝術,是內蒙古東部,特別是半農(nóng)半牧的科爾沁蒙古族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是指流傳于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qū)郭爾羅斯草原蒙古族群眾中的民歌形式,以其豐富的內容,優(yōu)美的旋律,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具有蒙漢兼容、農(nóng)牧相宜、長短調結合的獨特風格。科爾沁敘事民歌和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都可以說是蒙漢兼容、長短調結合的民歌。而鄂爾多斯古如歌,是蒙古族長調民歌中的一種。那么,蒙古族長調民歌已經(jīng)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什么鄂爾多斯古如歌又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呢?這應該從具有傳奇故事的特殊的鄂爾多斯歷史文化談起。
蒙古語“古如”,漢語有國家或朝延之意。古如歌源于宮廷,是蒙古民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宮廷歌曲,是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體現(xiàn)了蒙元時期蒙古宮廷禮儀音樂的獨特風貌,是蒙古族古典音樂的活化石。正宗的鄂爾多斯“古如歌”都是一些正統(tǒng)的說教歌曲,吟有吟的規(guī)則,唱有唱的規(guī)矩,一般都在隆重而盛大的儀式上演唱,而且以三首為一組,稱為“三支首歌”或“三首正歌”,旋律緩而不拖,慢而不沓,節(jié)奏若隱若現(xiàn),若即若離,旋法大跳大落,跌巖起伏。古如歌大多是一些宮延或國宴演唱歌曲,內容唱時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鄉(xiāng)或唱駿馬,如《圣主駿馬》、《班禪廟》、《綿羊白的房子》等,現(xiàn)存僅七八十首。整個音樂充滿蒼涼之美,空靈之美和悲壯之美。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是古如歌的主要傳承地,目前其原生態(tài)演唱流傳于杭錦旗北部一帶,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正式授予“中國古如歌之鄉(xiāng)”之稱,為鄂爾多斯市打出了一張國家級“文化名片”。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發(fā)展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杭錦旗從2006年開始搶救性搜集、整理,2008年錄制了《杭錦古如歌》DVD集4張共84首歌,此后又將“古如歌”110首經(jīng)典曲目進行五線譜簡譜記錄,編入《鄂爾多斯文化叢書》,并成立了“古如歌”協(xié)會,召開“古如歌研討會”,建立了3個“古如歌”培訓基地,編排民族歌舞詩畫《古如歌》晚會,拍攝以“古如歌”為題材的電視劇。
鄂爾多斯古如歌,是鄂爾多斯宮廷之歌。古如歌是濃縮的歷史,傳承的歷史,唱出來的歷史。要想弄明白古如歌的歷史,首先要清楚鄂爾多斯的歷史文化!岸鯛柖嗨埂敝饕腥齻含義:一是地理區(qū)域,二是宮殿與部落,三是新興城市,即地域、民族、城市。從地理區(qū)域來看,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西南部,西、北、東三面黃河環(huán)繞即“黃河幾字灣”以南,南面以長城為界的這個區(qū)域稱鄂爾多斯,例如鄂爾多斯古海、鄂爾多斯盆地、鄂爾多斯草原等,都是對于這個地理區(qū)域的自然生態(tài)而言的。從蒙古族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鄂爾多斯是眾多宮殿與一個部落的形成、演變、融合的有機整體,是圍繞著成吉思汗形成和發(fā)展的,古如歌所濃縮、傳承和唱出來的就是蒙古族的鄂爾多斯歷史文化。作為新興城市,2001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盟設市,使作為眾多宮殿、忠誠部落、神奇地域的鄂爾多斯與當代新興城市鄂爾多斯融為一體,從而開啟了更開放、包容、多元、和諧的鄂爾多斯新紀元。
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鄂爾多斯”作為“眾多的宮殿”,是成吉思汗創(chuàng)建的。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系成吉思汗時期大蒙古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大蒙古國最初的首都,在當時大蒙古國的政治生活、軍事活動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占據(jù)著特殊重要的地位。鄂爾多斯宮廷之歌、宮廷文化就是這個時期產(chǎn)生的。蒙古族不僅有游牧文明,也有城市文明。例如,蒙古人所建的哈剌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在當時都是舉世矚目的“草原皇城”、“國際大都會”。鄂爾多斯宮廷之歌,也傳承和發(fā)展于這些宮廷之中。特別神奇的現(xiàn)象是,作為蒙元帝國都城的固定城池及其稱謂消失了、改變了,而當時成吉思汗親自創(chuàng)建以及他去世后數(shù)百年世代守護和祭祀他靈魂的“鄂爾多斯”依然存在,鄂爾多斯古如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得到傳承和發(fā)展,鄂爾多斯宮廷之歌依然在傳唱。
可見,在“鄂爾多斯古如歌”中,相對而言,更具有神秘色彩和深刻文化內涵的不是“古如歌”,而是“鄂爾多斯”。或許正因為如此,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古如歌(長調民歌)、漫漢調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比起單項的鄂爾多斯的“民歌”來,有機整體的“鄂爾多斯”更是國家級、世界級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把《鄂爾多斯民歌文化之旅》與《鄂爾多斯歷史文化之旅》同時確定為重點研究課題。正是在這種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研究與應用中,鄂爾多斯文化可以溫暖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