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わふく,wafuku) ,江戶時代以前通常指吳服,是日本的一種民族服飾。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jì)》、《松窗夢語》。明治時代前和服泛指所有服裝,而與這個詞相對的是洋服(ようふく),指來自西洋的衣飾。后來此詞的詞意逐漸單一化,通常單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裝。
和服在19世紀(jì)末期以前偶爾也稱作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吳服(ごふく,gofuku)這個稱謂源于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mào)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經(jīng) 傳入日本的緣故。
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zhì)地和式樣,千余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diào),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xì),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jù)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xiàn),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繡,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guī)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jù)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fā)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shù)品。設(shè)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zhì)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shè)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xiàn)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于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桑拿很相似。人們?yōu)榱朔乐贡粔Ρ诤椭訝C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于江戶時代。
后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于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后穿著的簡單衣物,并作為夏季休閑體現(xiàn)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xù)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1人民幣大概是13日元。 美麗溫婉的大和撫子——西行寺幽幽子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為“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后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于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dāng)原始,但相當(dāng)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jīng)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chǔ)逐漸演經(jīng)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4至7世紀(jì)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jīng)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公元8世紀(jì),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起源于日本本土的和服產(chǎn)生了影響。當(dāng)時和服的名稱也有很多,如"貫頭衣"、"橫幅"以及后來的"和服",受到了東亞的服裝的影響。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xiàn)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